葉遠德
世界金融風暴的后遺癥,引發了珠江三角洲合資與外資企業出口接單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東莞的經濟開始冷卻,虎門服裝市場日漸沉寂,就連珠海和深圳的外貿出口也在頻頻萎縮……
然而,在粵東的揭陽卻是另一番景象:一般貿易和民營企業的產品出口卻在同步增長,特別是大宗商品中的鞋類、玩具、紡織服裝的出口在今年1至2月份增長24.11%、34.46%、8.7%。而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更是增勢迅猛:對東盟的出口增長101.86%。在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后,涌動的卻是令人激動的經濟活力。
揭陽:不同凡響。
揭陽經濟是一種現象。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產業經濟布局的某種缺陷,更讓我們感受到民營企業如何激活地方經濟的強大力量,并成為一方產業經濟的主流。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有那么一批人,為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如何的真誠服務,辛苦奔波而不計得失……
于是我們走進了揭陽,選擇了廣東揭陽經濟開發區作為我們探尋揭陽經濟現象的基點。
“讓企業賺錢,政府才有錢”
陳建清的名字并沒有什么特別,如同他的人一樣;身材不高,皮膚不白,是典型的廣東人模樣,就是這樣一十人,在揭陽經濟開發區集外經貿、統計、發改局最高“首長”于一身。人們習慣叫他陳局。身兼數職的他,即無官樣,也無官氣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近五十歲的人了,依然腳步輕快,穿梭于各企業之間,與企業主們縱論風云、談天說地當然更多的是了解企業的現狀與發展,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排憂解難。
陳建清局長不承認自己是官員,只承認自己是企業主的朋友。他說作為基層的政府部門負責人,應盡量與企業主們保持零距離接觸,才能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才能為企業提供更優質服務。所以,全區幾百家民營企業的現狀及它們的產品結構、生產規模、企業主的姓名電話,他都——熟記于心。他說他的責任就是幫企業依法賺更多的錢。“因為企業賺錢了,政府才有錢,企業賺錢有了積累,才能擴產,才能創新,當地經濟的發展才更有活力。
以上講述的只是陳局工作的表象,關于他為企業服務更深刻的思想和觀念在后面將有更精彩的闡述。
現在我們還是繼續如何為企業賺錢的話題,來展示陳局的工作魅力和人格風采。
這里有兩則小故事。
陳爾越是羅敷鞋廠的老板,2004年他由做貿易轉為做實業,信息不通,產品積壓,經營十分困難。于是陳局帶領手下一干人主動上門服務,從企業成本控制,組建管理團隊,到產品定位、市場開發,——出謀劃策。陳局告訴陳爾越,你的塑膠鞋市場,應該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比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還有整個中東地區……“你還要在廣州設一個展示自己產品的窗口,讓別人知道你的產品。”陳爾越如夢初醒,很快把主要精力放在對這些區域的市場開拓上,僅僅一年,大批的定單紛紛而來……如今的羅敷制鞋廠,不僅管理有序,而且按定單生產,實現了由內貿向外貿的轉型。
走進羅敷制鞋廠的產品陳列室,如同步入塑膠鞋的藝術博物館:琳瑯滿目,美侖美奐的各式拖鞋,令人目不暇接。廠長向我們一一介紹:這是出口日本的,這是出口巴西的,還有印尼,新加坡……陳爾越告訴我們:“我們企業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和信息,企業有錢了責任也就大了。”
故事之二。
這也是一位姓陳的老板。我們隱其真名叫陳民吧。
陳民的企業曾經生產石英鐘和裝飾燈具。因同業競爭使企業不堪重負被迫關閉,陳民心灰意冷,長時間閉門不出,一天陳建清局長給他打電話:“好久不見你的人影。出來聊聊吧。”對方回答沒心情。陳局依然盛邀:“別老悶在家里,出來心情就好了。今晚喝茶,我請客。”盛情難卻,陳民只好赴約。在見面的那一刻,陳局握住陳民的手充滿感情地說:“你的企業沒辦好,不僅是你個人的經濟損失,也是地方的經濟損失,說大一點是國家的經濟損失,現在是要想想辦法,怎么能夠東山再起。”
一席話讓陳民備感溫暖。他向陳局談了自己重振企業的想法和思路,陳局又是鼓勵,又是當參謀,直到深夜兩人才高高興興地各自回家。
陳局就是以這樣的真心和實意去關懷和扶持那些處在艱難處境中的民營企業。他對記者說:“他們沒有‘三資背景,是靠自己一點一點攢的錢辦企業的。他們太難了,如果不幫一幫,總覺得欠他們的。他們發展了,地方經濟也就發展了,政府的壓力也就減少了,社會也就和諧了,大家在一塊喝杯茶,抽根煙也就快樂了。”
這就是陳建清局長。不矯作,不掩飾,面對記者也不泛調侃與幽默,好一個真性情的大男人。
“彈琴靠手指,不是靠手掌”
陳局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鋼琴理論,他將企業比為手指,將政府喻為手掌,手指只有依靠手掌的強力支撐才能彈奏出美妙的弦律。
那么,陳局是怎樣讓經濟開發區的那些手指奏出充滿經濟活力的樂章的呢?
他說,第一要鍛煉手指,讓它變得強健并且靈活,也就是輔導企業有良好的運營質量;第二要讓它學會識譜,就是要讓企業了解掌握產品與市場的關系,按游戲規則辦事。有了這兩點,企業就能夠生存發展。
開發區建立之初,來此落戶的大都是個體企業主,他們不懂報關程序,不知退稅政策,接到貿易訂單交貨時,便去深圳或珠海找一家報關公司全權辦理,以圖省事。
陳建清局長了解這一情況后,首先對自己所管轄的三部門所有人員進行培訓。從證照登記、報關、退稅,甚至包括消防在內的所有程序,進行實際操作演練,直到合格。隨后帶領所屬人員分片定戶,上門服務。
陳局告訴那些個體企業主:“你們的產品在異地出口,在本地體現的是零出口,所以享受不了地方政府給你們的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你們的經濟受到了損失。因為你們應該享受的退稅,讓報關公司拿走了。”他還告訴企業主,如果實行公司化運營,不僅可以獲得產品出口權,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國家的退稅政策,還可以節約成本,保障經營和資金安全。之后政府實行“免抵退”政策,他又帶領一班人深入企業,幫助他們如何操作。
這里有一組數據,讓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陳局所率領的一班人是如何為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所付出的辛勞。
2006至2008年,開發區外經貿局指導70家個體戶轉為正規的公司并進行運營。
兩年時間為近100家民營企業申辦了進出口權,70%的稅收是靠這些民營企業交納的。
去年11.3萬人的開發區,出口創匯達2.57億美元,人均創匯2000美元,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5%以上的民營企業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還要增資擴產,因為他們接的外貿訂單太多。
在政府這個強健的手掌支撐下,揭
陽經濟開發區企業這個手指的功能更加完善。不僅能彈奏舒緩平穩的小夜曲,還能夠演奏轟轟烈烈的經濟交響樂。
三年出口創匯增長了三倍,僅今年1至2月份民營企業出口就增長52.73%。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對如何讓企業更好發展,陳局也有自己的見解:區域經濟的競爭,其實就是投資環境安全度和投資成本高低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經營成本高低的競爭,資本肯定自覺或不自覺地往安全度高、成本低的地方流動,一個地方經營成本比較低,這個地方企業的競爭優勢必然強子其他經營成本高的地方的企業。作為基層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應千方百計為投資者和企業主降低時間成本、經營成本和投資成本提供有水平的服務。大家都能這樣做,就會讓投資者和企業主對今后有信心,這個地方經濟就會有更強的發展后勁。
陳局思考的遠不止這些。在開發區的這些民營企業主,有的是從擺地攤、小作坊起家的,有的是以子承父業家庭經營發展起來的,管理意識和文化素質不是太高,這樣就限制了企業的發展,陳局多次想過帶他們出去學習,或是請外面的專家教授來為他們集體授課。他希望他們有戰略眼光、國際意識,他深深地懂得,未來的企業競爭,就是企業主文化素質的競爭。
有這樣的官員,怎么叫我們的民營企業不發展?!
熱區經濟的冷思考
揭陽市的民營企業占全市第二產業的85%,他們是揭陽市稅收的主要來源,當金融風暴導致“三資”企業紛紛陷入危機撤資倒閉的時候,民營企業卻傲然挺立,當大宗商品鞋類、玩具、紡織服裝的出口平穩增長時,而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卻在頻頻萎縮,廣東揭陽經濟開發區的情況同樣如此。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誰是我們國家的經濟主體?
陳建清局長對記者作了這樣巧妙的回答:“外,商來這里投資不是‘扶貧的,是來賺錢的。當競爭壓力過大,賺不到錢,是不會花高成本來幫你養活工人的。地是租的,有些連廠房都是租的,說走就走了,去成本更低的地方重新開廠賺錢,他們的根不在這里!民營企業就不同,他們的妻兒老小在這里,他們的根扎在這里,企業再難也得挺著。企業大了,責任也就大了,那么多王人要發工資,要吃飯,其中還包括同村的鄉親,他們只會把企業做得更好。那是面子,那是尊嚴,我們沒有理由不幫他們。”
毫無疑問,外來的孩子是很難養家的。他們已經成人,只要能賺錢可以四海為家。更何況還有文化和觀念的)中突。靠他們來幫你實在太過于幻想了。本土的孩子是小了點,需要花時間哺育,花精力培養,可他長大了是會報恩的。是會為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全身心付出的,因為他是中國人。
應該看到,我們對外資企業付出的社會資源和國家成本遠比對民營企業付出的大得多,無論是資金使用和銀行貸款。在有些地方政府看來,他們是納稅大戶,是解決就業和搞活一方經濟的救星。其實不然,在這些表象的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金融風暴后的東莞經濟蕭條就是例證。
大力扶持和幫助本土民營企業健康與快速發展,才是振興我們國家經濟的根本,更是一方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給他們創造更優惠的條件,出臺更好的政策,使他們的步子邁得更快更大。他們強大了,國家的經濟就強大了。打造和創立民族品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揭陽這樣做了,廣東揭陽經濟開發區也這樣做了,我們甚為欣慰。
(編輯: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