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汪鼎喜 陳玉蘭
摘要:文章從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報關實務實訓教材》開發的意義、思路、步驟、方法及效果。
關鍵詞:實訓教材開發意義思路步驟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3-116-0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指出:高職教育應該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要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推行工學結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報關實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能課程。該課程教材內容理論性強,實踐性有所欠缺,有必要開發《報關實務實訓》教材作為補充,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掌握報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報關技能。實現“零距離”上崗。
一、《報關實務實訓》教材開發思路
《報關實務實訓教材》應該遵循“理論夠用,重在操作”的原則,所編寫的項目內容與順序和實際報關現場相同,所選用的資料最好來自于報關一線。實訓環境模擬海關報關現場,這樣,高仿真的報關資料和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學習效率高。
二、《報關實務實訓》教材開發步驟
1調研活動。在教材編寫前,編寫人員應該深入報關業務現場、報關公司進行調研,了解我國關于進出口貨物報關管理的新理論、新政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監管的新規定、新做法。這樣,編寫教材時才能保證“時效性”與“準確性”。
2專家座談會。在教材編寫前,應該請在海關業務現場的專家和報關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座談,共同研究確定要設置哪些實訓項目。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教材的“實用性”。
3教材編寫。(1)編寫人員。因為是實訓教材,所以最好請在海關業務現場的專家和報關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與從事報關實務的資深教授、學者共同參與。(2)資料收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市場變化,我國的貿易管制政策與海關管理規范也在不斷完善,作為實訓教材的資料也要做到“與時懼進”,及時收集最新的單證加以整理與更新。
三、《報關實務實訓》教材編寫內容
1項目設置。按照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職業教育要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所以實訓教材中通過設置不同的項目,按照報關業務工作流程來編寫,逐步培養學生的報關業務能力。項目編排的先后有邏輯性,前一個項目是后續項目的基礎,學生每做完一個項目有成就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2項目內容。本教材項目完全按報關的工作流程來編寫,分為三部分:企業報關前的準備;進出口貨物報關前的單證準備;進出口貨物報關程序。首先,企業報關前的準備:(1)報關單位的注冊登記手續。(2)報關員的注冊登記手續。這一部分是進出口貨物報關前的準備工作。即企業應該取得報關權,辦理報關手續的人應是報關員。通過上述兩個實訓項目的訓練,要求學生掌握報關單位的海關注冊登記手續的步驟及怎樣才能成為報關員。其次,進出口貨物報關前的單證準備:(1)代理報關委托書的填制。(2)進出口商品歸類及稅費計算。(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許可證》的申領。(4)出口收匯核銷單的申領及使用。(5)《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貨物報關單》的填制。(6)《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報關單》的填制。這部分是進出口貨物報關前的單證準備工作,即報關應該準備哪些單證。通過上述六個實訓項目的訓練,要求學生掌握:進出口貨物報關要哪些單證,怎樣申領,報關單如何填寫,進出口稅費怎樣計算。第三,進出口貨物的報關程序:(1)一般進出口貨物的報關程序。(2)保稅加工貨物的進出境報關。(3)保稅加工貨物的深加工結轉報關。(4)出口加工區貨物的報關程序。(5)外商投資企業貨物的報關程序。(6)進出境展覽品的報關程序。(7)暫時進口貨物的報關程序。(8)貨樣廣告品的報關程序。(9)無代價抵償進口貨物的報關程序。(10)租賃進口貨物的報關程序。(11)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物資的報關程序。(12)海關監管貨物轉關的報關程序。這部分是具體訓練,對不同的進出口貨物,海關報關程序是不一樣的。通過實例訓練,要求學生掌握貨物不同,報關單證不同,海關監管方式不一樣,報關程序也不一樣。即學生能夠根據進出口貨物的所有人、用途、交易方式等確定貨物適用的海關監管方式,準備報關單證,掌握報關步驟。
四、使用實施效果
本校按照上述思路與方法已開發了《報關實務實訓》校本教材,并在仿真的報關實訓室訓練使用,學生普遍反映《報關實務實訓》教材的實用性強,所有的單證資料來自報關一線,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彌補了《報關實務》課本教材實踐性的不足。按報關工作程序進行項目編排,順序連貫,每一實訓項目目的明確,重點強調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很好,通過實訓能掌握基本的報關技能。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的金融危機中,出口定單減少,企業用人數量減少,畢業生就業困難。如何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只是做了一些嘗試,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其中,開發出與實際“零距離”的實訓教材。讓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更強,職業素養更高,改變我國目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