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山
摘要:文章論述了以減稅為主的稅收政策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需要,同時探討了如何充分發揮稅收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中的作用,以及發揮稅收作用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積極的財政政策減稅稅收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F81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3-187-02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海嘯波及世界,這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打擊巨大。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國內經濟運行困難明顯增加的情況,中央果斷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減稅和增支兩方面內容。
一、以減稅為主的稅收政策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需要
為應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2008年12月1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中國將實施以“增支減稅”為特征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推進稅制改革,實行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
眾所周知,拉動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出口、消費和投資,以減稅為主的稅收政策對擴大出口,刺激消費,引導投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中央此前已經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稅、取消利息稅等減稅措施,今年將著重推進帶有減稅特征的增值稅轉型的改革。作為中國最大的稅種,即將實行的增值稅轉型(從生產型轉向消費型)改革,在短期內將減輕企業稅負約1200億元,這將幫助企業化解危機,度過難關。積極財政政策實行結構性減稅,用減稅、退稅或抵免的方式減輕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減稅,不論是對流轉稅、所得稅和其它稅來說,都會對生產和消費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具有擴張效應。稅額的大小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可支配利潤的多少,影響企業產品的利潤率,從而影響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目前采取的減稅貸政策就起到了鼓勵企業投資,為中小企業成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的作用。中國財政部表示,將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并落實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同時取消了部分鋼材、化工品和糧食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出口關稅并調整征稅方式,支持出口。
對于大規模減稅會削弱政府財政能力的擔心,中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目前中國擴大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的空間還很大,不會有財政失衡的風險。
二、要充分發揮稅收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中的作用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支的基本來源和保證,是政府執行社會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支出的源泉。擴大財政支出規模,最終離不開稅收支持。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也離不開稅收穩定增長。200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發揮稅收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行結構性減稅保增長。通過減輕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增強微觀經濟主體活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深化稅制改革調結構。推進增值稅、成品油消費稅等稅制改革,實施支持“三農”、節能減排、自主創新、外貿出口、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稅收政策,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三是加強征管保收入。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做到應征不漏,應收盡收。確保稅收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財力保證。
要全面發揮稅收職能作用,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通過深化稅收征管,防范稅收流失風險,大力提高稅收的征管質量和效率,促進稅收收入隨著經濟發展協調增長,保證國家有充裕財力擴大公共服務、實施宏觀調控;另一方面要通過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切實減輕企業和個人稅收負擔,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擴大投資規模,支持中小企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稅收促進發展、發展貢獻稅收的良性循環。
三、發揮稅收作用應注意的問題
1減稅政策不能盲目利用。2009年1月19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越權減免稅加強依法治稅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一些地區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名,違反國家財稅法律規定,擅自出臺減免稅、緩繳稅和豁免欠稅,或返還已繳納的稅收等政策,這種做法破壞了稅制的規范、統一,擾亂了正常的財稅秩序。
2008年下半年,全國房市降溫,一些城市紛紛出臺減稅補貼計劃刺激房地產行業。最近,國內一些專家對已對購房退個稅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購房退個稅并不能遏制房市轉冷的趨勢。此外,每月繳納個稅特別是1000元以上個稅的群體實際上是富裕階層,這種做法有“劫貧濟富”的嫌疑。一些地方的購房抵稅政策是為了刺激居民購房消費、提振當地樓市,從本意上來說無可厚非。但應當注意兩點:一是個人所得稅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如果實行抵扣是否會影響到中央的財政收入。二是減免稅的立法權在中央,地方制定這一抵稅政策有越權之嫌。地方政府實施減稅政策應該統籌兼顧,權衡利弊,考慮地方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國家利益,避免盲目實施。
2稅費改革要兼顧公平。公平競爭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合理的稅制、統一的稅法、公平的稅負對于理順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實現公平競爭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知道,過去外資企業在中國一直享受著免征進口資本品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實際上一直是按消費型增值稅納稅的。這樣對外資企業的優惠就是對國企等企業的歧視,它使市場競爭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最終導致全社會的效率損失。將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將使所有企業處于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雖然資源匱乏,但資源稅卻幾乎為零。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許可證來開采資源的,只有大型企業和富人。資源稅征收改革如果只考慮少數利益集團的得失,就是對大多數群體的不公平,中國資源稅改革方向應該從從量征收向從價征收轉變,這將有助于體現中國的資源稀缺程度,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資源稅征收標準,保證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的合理收益,避免社會收入過多向某些企業傾斜。要研究將資源稅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或者改為按占有資源量征收。同時,提高各種涉及環境保護的稅、費征收標準,使資源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破壞和環境治理成本。
3稅費改革要重視民生。長期以來,我國的居民收入低于經濟發展速度,更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力日益增強,“藏富于民”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增加居民收入將成為今年減稅的目標,以刺激消費。
2008年我國先后出臺了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暫免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及單邊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稅費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今年個人所得稅可能將再次提上議事日程,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減輕中低收入居民的稅收負擔、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都是當務之急。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外部需求、投資和消費中,外部需求的引擎已經熄火,國內投資正在減速。拉動中國經濟的主力就是國內消費。溫家寶總理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影響消費信心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預期和支出預期。對于廣大居民來說,如果收入能穩步增加,教育、醫療、住房都有保障。消費意愿就會大大增強。所以說,保就業、保收入、保民生應該是推動消費的著力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大對“三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和救助力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保增長、調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提高就業,在稅收方面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調低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率,通過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促進個體經濟發展,緩解目前就業難的問題,擴大更多的就業渠道。
4要充分發揮稅收對調整經濟結構的引導作用。減稅已成為我國財政政策的重點之一,但我國的減稅計劃不會是普遍的,而是有減有增,著眼于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大規模減稅計劃,對巨額的財政支出需求可能構成一定壓力,但這種壓力正好能成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動力。結構性減稅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政策一致,結構性減稅的杠桿效應除了擴大內需外,也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要加快實施鼓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稅收政策,改革現有稅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其產業導向作用。要積極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增值稅轉型不僅可以拉動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解決企業創新不足的問題,更可以理順稅制關系,完善稅制,符合國家目前財稅體制改革的整體思路。
在減稅的同時,我國要加快實施資源稅、燃油稅改革,研究開征環保稅;將現行消費稅征收范圍擴大到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項目,并逐步調高稅率。由于目前國際市場資源價格普遍上漲,而以往實行的從量征收無法體現有效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效果,改為從價計征后,可將稅收與資源市場價格直接掛鉤。既有助于通過稅收調節資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稅收的增加。
我國還應繼續鼓勵開展裝備制造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部分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把“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