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近幾年來,大眾健康類圖書無論從號召力還是市場容量上都在穩步上升,銷售表現十分搶眼。《求醫不如求己》、《人體使用手冊》、《40歲登上健康快車》、《國醫健康絕學系列》等大眾健康風靡之作與早已成為市場熱點的文學類、財經類、勵志類圖書相比毫不遜色。這是圖書出版發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又一個成功范例,理應得到人們的掌聲和鼓勵。
然而,大眾健康類圖書出版的表面繁榮卻掩蓋不住種種不和諧現象,諸如 “過剩繁榮”的跡象開始顯現,“狂躁”氣氛日益濃厚,圖書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使讀者面臨巨大的健康風險的偽健康的養生保健圖書。這些偽健康書在傷害讀者的同時也在傷害著健康類圖書出版,動搖著出版的根基,很有可能使其“自然殤亡”。
偽健康圖書傷害了健康書市場
由于醫療保健類圖書市場的利益驅動,使得國內570多家圖書出版社中,有400來家出版社或多或少地出版過醫療保健類圖書,更有不少的民營書業也介入其中。不少出版社的圖書結構、內容多有雷同,缺乏新意,選題重復,制作粗糙、概念模糊的現象屢見不鮮。更有一些頭上籠罩著種種神秘光環的健康專家,以中醫和科學名義炮制出許多另類見解,生造、兜售一些與科學原則相背離的養生新理念、新方法,再經過少數出版社、出版商的包裝、炒作,在市場上公開出版發行,部分圖書甚至擠入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然而,后來一些“名醫”分別被媒體曝出其身份、資質造假,涉嫌賣假藥等,現已被相關部門進行查處。在經歷了暢銷巔峰之后,一些作者不科學、不嚴謹的命門最終被公眾和輿論揭穿。
這種結果不僅侵犯了讀者的利益,危害了讀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損害了出版社的形象,傷害了整個出版業。這些出版社殤亡的可能性并非只存在于理論層面上,更為嚴重的是偽健康圖書與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相沖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背離,“傷了”讀者,“傷了”出版社 ,亦“傷了”社會 。
如何促進健康類圖書的繁榮
不可否認,大眾健康圖書已經成為繼“財經圖書”、“教輔圖書”之后的另一個暢銷板塊,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商機無限,這已成為大眾健康類圖書出版的最大推動力。因此,大眾健康圖書出版產業鏈中的各方必須加強監管,建立起長效機制和多方聯動機制,方能促進健康類圖書出版健康發展。
增強出版社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醫者父母心,對于出版健康類圖書的出版社來講,也應當以同樣的心態對待讀者,方不辜負讀者的信任。出版社作為出版者理應嚴格把關,從源頭上杜絕該類圖書的出版。
嚴格把好選題關。出版社必須嚴格遵循科學的精神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擁有具備專業資格的編輯隊伍,必要時可以請相關專家把關,方能完成稿件的審稿和加工工作。
作者要承擔特殊的社會責任。作者作為內容提供者,其書稿是出版的源頭,書稿的學術水平、編寫質量、內容檔次、品位等對出版物的質量和檔次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響。
新華書店要嚴把進貨關。這當然有一定難度,但新華書店對事關民生健康的健康類圖書的虛火過熱現象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為增加銷售而忽視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建議出版管理部門盡快出臺有效的管理政策。出版管理部門要嚴格審查出版社的出書資質,為出版健康類圖書的出版社設立準入門檻,或抬高準入門檻,從源頭上對偽健康書的出版加以制約。同時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各類發行渠道的監管,將各種有害健康的圖書拒之門外。
增強讀者鑒別力,理性購買。讀者在選擇養生類書籍時要事先了解作者的專業背景、工作單位和學術頭銜等基本情況。另外,對于一些以個人養生經驗為主題的圖書不要盲從,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對應的養生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對廣大讀者而言,最便捷同時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醫學專業出版社、科技類出版社出版的養生保健類圖書,因為這些出版社有雄厚的醫藥衛生專業作者群和學醫出身的專業編輯,他們在選題立項、作者選擇、書稿把關、編校質量等方面可讓人放心。
細分市場,對健康類圖書出版進行定位。出版社大小不同、專業方向不同,但都有各自優勢,出版社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確定自己在市場上的位置。出版社要想在這一市場分一杯羹,就必須做好市場細化、讀者細分,針對專門人群的專門需求制作出更富人性化、更為具體、更具指導意義的健康類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