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菲
我和九夜茴及《匆匆那年》
作為一名編輯,要想策劃一本暢銷書,首先自己要真的喜歡這個選題,如果自己對這個選題沒有興趣,即使想到它今后可能會出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很難成功。
第一次看到《匆匆那年》,是在一個論壇,那時,九夜茴正在各大網站論壇連載此稿,受到了眾多網友的好評和追捧。我只看了“引”就一下被它吸引住了,當時立刻覺得這段話肯定能成為80后的代言,看了后面的正文后,就開始每天在論壇上追看更新,由喜歡開始,才有了我想把它出版成書的想法。聯系到九夜茴后才知道,我早已經不是這樣想的第一人了,在我之前已經有至少5家很知名的出版社和出版商聯系過她,都表示有出版意向。我也知道,和其他社的編輯相比,無論是從編輯經驗還是從給予作者的出版條件,我都不是突出的。這就不得不說和作者接觸的秘訣——誠信。
九夜茴是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孩,相同的成長求學經歷,使我們一下成了好朋友。在聊天過程中,我從沒有向她大夸我們出版社的優勢,或者揭露別家的短處,而是對圖書的出版形勢和策劃計劃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像朋友一樣,對作品和出版道路提出合理的建議。我所答應她的許諾沒有一個是不能兌現的,不對作者開空頭支票是我個人也是人民出版社的做事準則,也許正是這點讓九夜茴覺得我誠實可靠,并最終在眾多出版社及出版商中間,選擇了人民出版社。
暢銷書的誕生
從2006年我做編輯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在想我要做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書才能暢銷。于是,我經常關注暢銷榜單,并從榜單上挑一些買回家學習。就這樣直到2007年,我看到了《匆匆那年》。自己都被迷得每天追看網上的更新,那些90年代的口頭語、90年代的冰棍、學生時代的小情感都已經隨著歲月消失了,是《匆匆那年》細膩的文筆讓我想到了十年前的自己,我覺得自己終于遇到我想做的書了。
當我顫顫巍巍地拿著修改推敲了多遍的“《匆匆那年》策劃方案”拿給領導看的時候,還好,雖然他們對這個不知名的作者還有我這個沒經驗的編輯表示憂慮,但還是給予了我很大力度的支持。
于是我便大刀闊斧的開始了,首先確定讀者群,做有針對的宣傳。青春文學的讀者大都為15-30歲年齡段,我自己就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所以比較容易抓住讀者群特點,琢磨他們最經常光顧的網站、論壇、喜歡的廣告形式,在這些地方下功夫,并且確定時間計劃,進行輪式宣傳。每輪確定一個新穎的宣傳點,爆出一些新的讀者感興趣的花絮。
當然這些也要根據不同作者的風格來決定,為作者量身打造,效果才是最好。例如九夜茴性格比較開朗、健談,我們就盡量多的給她安排訪談和各種活動。針對她擅長素描的特點,我們在打造她的新書《花開半夏》的時候,便想到讓她親自手繪書中插圖,親自手寫扉頁文字。這個想法在成書后,不但在書的外觀上讓讀者感到驚艷,實際收到的市場反饋也非常驚人。讀者看到她的筆跡感到親切萬分,她的多才多藝也贏得了更多讀者的青睞。
在《匆匆那年》整個籌劃過程中,封面裝幀設計也是我比較花心思的環節。《匆匆那年》的封面曾經被許多媒體單獨報道過,封面華麗、腰封獨特。我一直覺得一本書的封面及整體裝幀非常重要,封面裝幀精美放在書店格外引人注意,讓讀者有翻看的欲望,也有助于提高圖書的檔次。
滿眼的網絡小說,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天涯社區、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晉江原創網,這些原創小說發表的平臺有十幾家,許多圖書策劃編輯在這些網站上蹲守,點擊率在前列的統統收入囊中。這些知名原創網站也有專門的出版組,把自家受歡迎的小說收為代理,推銷給各出版社。每天不知有多少網絡原創文學簽約出版,這似乎成為了近兩年文學圖書出版最主流的模式。然而這么龐大的數目中,真正能在實體書店讓讀者眼前一亮的有多少呢,能躋身暢銷書榜單的又有多少呢。許多在網絡上大紅大紫的作品,在實體書店卻悄無聲息。究其原因,是因為網絡文學和實體書吸引人的亮點相差很多,這也正是考驗編輯篩選眼力的關鍵。
“和n個男友或女友交往的流水賬式故事”、“跨越十幾年包含失戀、離職等的個人坎坷奮斗史”、“婆媳之間關系交戰的八卦”,這些文章雖然在標題用詞上吸引讀者眼球,內容卻是流水賬般簡陋,只適合網友在工作學習之余找個樂兒,很少有人愿意花錢去買這些八卦小事。在實體書店就恰恰相反,讀者購買時會更注重文學性,這些網絡流水賬自然也就在書店中悄無聲息了。
而《匆匆那年》則不同,全書把每個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糾葛描寫得非常真實,我自己以及很多讀者看過后都覺得和自己的經歷竟然那么相似,這才是80后的真正青春。除了情節上真實,貼近生活之外,全書對每個人物的心理描寫都細膩深刻,讓讀者完全沉浸在主人公的經歷當中,為他喜,為他憂,想到自己塵封的青春往事。也許這就是我一眼就看中《匆匆那年》,并堅定把他出版成實體書的原因。
所以,編輯選擇網絡小說選題的時候,必定是要擦亮眼睛,網絡上的高點擊率并不一定是實體書高銷量的保障。
(作者單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