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任
網絡泡沫化之前,已故的臺灣英業達集團副總裁溫世仁先生就曾經成立明日工作室,積極向作家簽購作品的數字版權,其愿景是發展數字閱讀。但隨著網絡泡沫化,出版數字化開始擱淺。近來,數字出版似乎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
從事內容數字版權收購的華藝數位與聯合線上udn數位閱讀網大張旗鼓地同出版社、作家、報刊雜志簽訂內容數字版權。
電子書方面有亞馬遜、Book11等業者研發出比過去更成熟且功能更強大的載體,積極搶進數字閱讀市場。
數字化崛起,寫作與出版門坎降低,人人可以寫作、 人人可以做出版的時代到來,出版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作者可以考慮個人出版,甚至僅將作品張貼在網絡上,直接、免費地面對讀者。當網站創造出高人氣流量后,再尋找廣告贊助或者出版發行,傳統出版社的角色勢必要面臨轉型。
編輯制作的工作(整合、加工)依然會存在,但應該會傾向外包,公司內將不再設置大量的編輯處理書籍的編輯、制作、印刷、發行業務,因為很多書將不再發行紙本,只透過數字發行提供讀者下載或訂閱。
雖然目前紙本出版仍占閱讀市場的核心地位,但已經有逐漸松動的跡象,如學術期刊、報刊雜志等強調實時性的信息內容,還有字典百科等強調完整度的知識內容,紙本閱讀已經逐漸被網絡數字閱讀取代。
目前,紙本圖書靠著企劃與文稿組織的優勢,以及人們對于紙本圖書的偏好,還能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不過,若是不久的未來出現了能夠讓讀者接受的數字閱讀接口(載體),再加上出生在網絡時代的新生代的成熟及其占據消費市場主流的情況下,紙本圖書存在的范圍將不斷縮編。
未來,很可能只有經典或具特殊價值的文本以紙本圖書的方式發行,其他的有時效性或者不那么具有典藏性的信息性文本都將改用數字版本發行。
筆者認為,未來傳統出版人的角色將會出現重大轉變,僅是買下書稿版權加工制作成圖書配送到書店銷售的傳統出版社將會式微,出版社勢必得轉型。過去出版社承擔起圖書版權購買、編輯制作、印刷、發行,集合投資、整合、選擇、加工(文稿版權的購買與圖書制作)的功能將不斷轉變,未來的出版社依然需要投資在文本版權的購買,但比較偏向制作人的角色,也就是將創作人當作藝人來經營包裝營銷。未來的出版人更像導演或制作人而非編輯,需要的是企劃圖書主題的能力(提出具銷售力的圖書選題/企劃)與判斷市場的眼光(能判斷簽下哪個作家的作品能不能賣)。
數字閱讀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優質但卻免費的作品(他們可能靠廣告贊助或者販賣顏周邊商品或代言商品賺取收入),出版社想要出售內容(文本)載體獲利,將比紙本書籍時代困難。就好像數字影音的崛起,大幅沖擊CD、DVD的銷售,除非影音產業能發展出在線收費/下載系統販賣數字音樂,或者替音樂/影音創作人找出銷售影音產品之外的獲利通道,例如公開影音使用的授權抽成,創作人之外圍商品與商業代言,或者現場表演活動等等,不然很難再次繁榮。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數字創作人都是走多媒體復合創作路線,未來的“書”呈現的方式遠比現在多元,不只有文字還會有圖像影音。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的崛起,如今的數字閱讀已經不只局限于文字與圖像,影音也早被納入其中,數字出版的范疇將被擴大。未來的數字閱聽的范疇不只是出版業者能做,音樂、電影、電玩等文化創意產業者都能涉足其中。也就是說,不久的未來電玩、影音、出版(圖書雜志)產業應該會出現一波大整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提供全方位數字閱聽服務的業者,服務新一代人類的閱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