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松 劉宏煒
(1.浙江省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浙江 象山 315700;2.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400)
胸腔積液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體征。CEA作為一種與腫瘤相關的抗原,是鑒別良惡性胸腔積液的常用檢測手段。惡性胸腔積液病人的血清、胸水中CEA水平常常有增高。部分惡性胸腔積液病人的CEA水平可以正常,而在一部分良性胸腔積液病人其血清,胸水CEA水平也有一定增高。本文從胸腔積液CEA水平與血清CEA水平的比值出發,探討該比值在鑒別良惡性胸腔積液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2月—2008年10月,因胸腔積液收治入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的病例共223例,平均年齡60.59歲。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1例。這些病例中,良性病例142例。其中結核性胸膜炎共75例,經臨床癥狀、胸部X片、CT片、PPD試驗,及抗結核治療得到確診。肺炎旁積液67例,經血培養或痰培養見致病菌,抗感染治療有效,病情完全緩解得確診。惡性病例81例,其中肺腺癌39例,肺鱗癌23例,其他轉移性癌19例。均經胸腔積液細胞學檢查得到確診,見表1。

1.2方法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mL,同日常規胸穿抽胸水5mL。血液、胸腔積液標本均經離心10min后分別取上清液檢查。采用放射免疫分析CEA水平。儀器為Axsym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并使用原裝配套試劑、定標液以及質控品。將所有病例根據其胸腔積液CEA(FCEA)水平與血清CEA(SCEA)水平的比值分為4個組。第1組:FCEA/SCEA<1;第2組:1≤FCEA/SCEA<2; 第3組2≤FCEA/SCEA<4;第4組FCEA/SCEA≥4.同時計算各組良性、惡性病例所占比例。
2 結果
第1組良性病例104例,占全組95.41%,惡性病例5例,占全組4.58%;第2組內良性病例33例,占全組91.7%,惡性病例3例,占全組8.3%;第3組內良性病例3例,占全組13.6%,惡性病例19例,占全組86.3%;第4組內良性病例2例,占全組3.57%,惡性病例54例,占全組96.43%。可見隨著比值的增大,惡性的病例所占的比例越大。在第1組,FCEA/SCEA<1時,惡性病例僅占全組的4.58%。第4組,即當FCEA/SCEA≥4,惡性病例占全組的96.43%。提示隨著FCEA/SCEA比值的增大,惡性的概率明顯增大。見表2。

3 討論
引起胸腔積液的原因很多,有結核、腫瘤、營養不良、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一般來說可以將胸腔積液分成良性、惡性兩大類。鑒別胸腔積液的性質是臨床上常常需要面對的。脫落細胞學檢查作為確診惡性胸腔積液的金標準,其陽性率僅為30%左右,即使反復送檢其陽性率也僅能提高到50%左右[1]。
CEA是由內胚層細胞分泌的分子質量為22 000 U的糖蛋白,屬于免疫球蛋白lgG超基因家族的成員。是癌細胞和胎兒細胞共有抗原,是胃腸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等惡性腫瘤的腫瘤標志物,自從1965年Gold和Freednam首先從胎兒及結腸癌組織中發現以來,CEA作為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被廣泛的應用。多數研究證實,高水平的CEA與腫瘤有較好的相關性。當腫瘤侵犯胸膜或阻塞淋巴導致其回流受阻可引起胸腔積液中CEA水平明顯上升[2],且CEA的分子量較大,在胸腔積液中產生后不易進入血液循環,故血清中CEA水平可以沒有明顯增高。所以對于惡性胸腔積液FCEA/SCEA的比值常常會增高。雖然某些良性病例如結核性胸膜炎、肺炎等,其胸腔積液中CEA水平也有增高。但是這部分病人胸腔積液CEA水平增高有限,與血清中CEA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所以二者的比值也無明顯增高。這可能與良性胸腔積液的成因有關,如結核性胸腔積液是結核分支桿菌直接侵犯或通過變態反應使胸膜通透性增高所致[3]。有文獻報道單純胸腔積液CEA診斷敏感性為83%[4],而血清CEA診斷敏感性為48%~53%[5]。本組資料中發現,當FCEA/SCEA≥2時,惡性胸液陽性73例( 73/81 ),其敏感性為90.12%,高于單純胸腔積液CEA診斷敏感性(83%),遠高于血清CEA診斷敏感性。所以,可以把胸腔積液CEA水平與血清CEA水平的比值作為鑒別良惡性胸腔積液的一個指標,當FCEA/SCEA≥2時,提示惡性腫瘤的概率明顯增大。
4參考文獻
[1]Braunschweig R,Yan P,Guillert I,et al.Detection ofm alignant effusions,comparison of a telomerase assay and cytologic examination[J].Diagn Cytopathol,2001,24(3):174-180.
[2]敖日影,謝建春,余模安.肺癌患者胸水CA125、CEA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 2005,1(1):26.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46.
[4]黃強,全月英.胸腔積液癌胚抗原血清糖類抗原125聯合測定的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6,3:1911.
[5]陶惠云,陶臻,譚燕,等.胸液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聯合檢測對良惡性胸液鑒別診斷[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1141.
作者簡介:陳晨松(1976—),男,主治醫師,學士。(收稿日期: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