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濤
摘要: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就要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從生活中全方位地學習語文,收集各種有用的材料,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積極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視野;生活;全方位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總感覺學生的視野太狹窄,知識面太狹窄,一些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如何讓學生的語文視野開闊起來呢?有名家說過:“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必定生動活潑,事半功倍。”懷特海也曾說過:“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所以我們應該以課堂為窗口,以生活為源頭,盡可能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始終遵循現代課程新理念,凡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及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報刊、音像資料、網絡信息、風俗習慣、文史典故、時事新聞、自然風光等。因此,我注重生活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將社會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把教材中的內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滿生機的現實生活接軌,就可以無限擴大教材容量——五彩繽紛的電影電視,眼花繚亂的報紙雜志,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這些都可以引入課堂,作為我們語文教材的輔助與補充。只有當教師真正地把課文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學習,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去體驗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從中得到精神食糧,此時的語文課堂才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要使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真正聯系起來,就要求教師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尤其要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教師及時與學生交流感受,讓學生關心國家的建設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在切身的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現狀,促成學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斷走向成熟,從而達到“學文育人”的目的。這樣既與學生拉近了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氣息,同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他們的見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長。在教學形式上,我的語文課形式多種多樣。MP3、照相機隨機拍攝的照片、生活錄像等都是我在課堂上曾使用過的教具。學生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誦,可以表演,可以看電影,可以做游戲……只要是與教學內容相關、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
另外,我還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種有用的材料,隨時隨地把握學習語文的機會。針對這一點,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要求學生:第一,從歌詞里學習豐富的語言。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詞優美形象,委婉動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詩。如蘇芮的《牽手》:“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這里含有詞類活用的現象,前一個“悲傷”和“幸福”均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利用歌曲,能夠巧妙地擬出新穎別致的標題,如表現母子親情,可用《常回家看看》。這樣的標題親切自然,無疑會勝人一籌,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第二,在廣告語中學習鮮活的語言。廣告天天見,好的廣告語會給人以很大的啟發,比如伊萊克斯冰箱的廣告語“眾里尋她千百度,想要幾度就幾度”,有的廣告語采用對聯的形式,如可口可樂新春促銷使用廣告語“新春新意新鮮新趣,可喜可賀可口可樂”,這些廣告語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俗語的永恒魅力。當然也可把廣告語融入作文中,可使語言幽默詼諧、風趣活潑,會有別樣的意蘊。第三,在旅游中探訪名勝古跡,學習詩文。學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次絕好的學習機會。每一處風景名勝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比如說去泰山,就可以聯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記》;去鎮江,就可以聯想到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等。第四,在春聯里推敲語言的藝術。如“爆竹傳笑語,臘梅吐幽香”的“吐”字可以說是王國維先生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一個詮釋,能讓我們想見到臘梅花開的淡淡的黃蕊,仿佛嗅到那若有若無如絲如縷的清香。
生活中,語文現象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凡事留心,也會在生活這個大課堂學到極其豐富,取之不盡的知識。我布置的作業有:母親節要學生給母親發短信,春節要學生寫春聯并且同學之間要自擬祝福短信互發……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語文作業”深受學生的歡迎,也讓學生明白了學習與生活是統一的整體。語文教學結合了生活實際,就有豐富的內容,就會牽動學生的心靈,就注入了充實的活力,讓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來,學生的視野也隨之開闊起來。
正因為課堂教學成了課堂生活,學生就會對課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范圍、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豐富的課外知識,為課堂語文學習作良好的鋪墊,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闊的社會生活,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