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必洪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公平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出發點是學生,回歸點也是學生”的教學宗旨。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具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學困生是一個說大不算大,但說小也不算小的組成部分,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全新教育理念,我們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排斥他們,我們要認真分析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對他們施加愛心、信心、耐心,做到成功地轉化和預防,讓他們迎難而上,綻放屬于他們的光芒。所謂學困生,是指學習上有困難,一時難以跟上班級教學進度的學生,在每個班中與優秀學生相比較而存在。究其形成的原因,心理障礙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疲勞心理、畏難心理、自卑心理、厭學心理、惰性心理、反感心理等。因此,采取相應的措施,千方百計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就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新課標;心理;措施;扶助;關愛
一、剖析幾種心理障礙的形成
1.疲勞心理
每個學生的智能水平是不相同的,發展也不均衡,而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教學的方法也是固定不變的。但同樣的學習任務,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有的理解深,有的理解淺;有的花時少,有的花時多。教師受“統考”這一指揮棒的驅動,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家長也盲目給孩子定考分指揮。特別是臨考階段,教師、家長雙管齊下,層層設崗,試卷一張接一張,作業布置層層加碼,學生課間、活動課、飯后的時間都用上了,還是應付不了,晚上回家還要“加溫”,搞到深更半夜,學生疲勞感與日俱增。有的家長把禁止孩子看電視,甚至把孩子反鎖在房間里做作業也當作經驗之談。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學生心理上、身體上和精神意志上的疲憊不堪,由此使學生產生了學習上的疲勞心理。
2.畏難心理
由疲勞心理而誘發出畏難心理。沉重的課業負擔,使得部分接受能力較差、分析能力較弱的學生,知識缺陷不斷增多,學起來更吃力,進而對學習的懼怕感越發強烈。他們感到學習太苦太苦,沒樂趣,簡直是一件“苦差”。由此漸漸滋生出畏難心理。
3.自卑心理
由于畏難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而教師和家長仍然采取“高壓政策”,自己達不到要求時,教師和家長就表現出急躁或冷淡的態度,一味批評指責,甚至打罵相加,使矛盾進一步加劇。一旦學生內心所渴望得到的尊重和幫助成為泡影,他們上進的火焰熄滅,自卑心理也就產生了。
4.厭學心理
學困生的成績差,有的是由于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其課業負擔加重,或對他們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努力了,可總不如愿、總是挨批評;還有如教學程序方法老套,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或訓練形式的單一化,“抄、讀、背、默”的無休止,學生的學習興趣喪失殆盡,厭學心理自然形成了。
5.惰性心理
厭學的人,學習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教師抓得緊,他也緊,教師抓得松,他也松,缺乏自制力。他們認為自己反正難跟上,索性來個“破罐子破摔”。課堂上抱消極態度,注意力不集中;討論時認為與己無關,該想的不去想,該說的不去說,該動筆的也懶得動筆;回答問題要么待別人講了跟著講,要么閉著眼睛“摸獎”,瞎說幾句,碰碰運氣;做作業等成績好的同學做好了拿來抄一抄,甚至干脆不去做。有了惰性,就不思上進,什么好習慣也懶得去培養。
6.反感心理
懶惰的學生對教師上課拖堂、加班加點、罰做作業的做法更為敏感。因此,他們不喜歡這樣的教師上課,甚至對這門課也產生反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為似聽非聽,時而閑談,時而做小動作,有時還來點“惡作劇”:不是把文具盒摔到地上,就是把抽屜板震得啪啪響,或者打翻墨水瓶……回答問題故意東拉西扯,逗大家哄堂大笑。教師要是生氣,他們就更得意,到了這步田地,教學也就無法實施,提高質量談何容易?
二、采取措施:“扶困導學”
從“疲勞→畏難→自卑→懶惰→反感”這條學困生病態心理形成線不難看出,興趣低落是導致學困生學習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影響他們學習興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負擔太重”自然難逃罪責。這種負擔包括課業負擔、記憶負擔、精神負擔三個方面。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轉變觀念,真正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向素質教育轉軌。因此,我們應從“減負”著眼(尤其是給學困生減負),“扶助”從關心入手,進行教學嘗試實驗。
(一)構建課堂“教模”,著眼課內輔導
依據學困生的病態心理,構建“扶助導學”式的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嘗試實驗。這個“教模”分五步流程:導引激趣—自學探求—釋疑解惑—演練鞏固—返顧回味。
1.導引興趣
學困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因此需要多加關愛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聲情并茂地導引,借助電教、音樂音響效果和場景的渲染,帶著學生移情體驗,便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厭學心理。如在數學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學困生的數學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接受教育。因此,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像物理、化學一樣,通過直觀性使學生理解概念、定理、性質。例如在講“正弦函數的性質圖象”時,我們可以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作出幾組正弦函數的圖像,激發學困生的興趣,從而再引導出正弦函數的性質。因此,加強直觀教學可以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學習之中。如語文教學中,“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古詩中的意境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結合起來,盡可能把“詩情”化為作用于聽覺的音律。聲情并茂的古詩朗讀,加上格調一致的音樂,有利于學生即時入境,感受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很快就產生了學課文的興趣,并且,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緒狀態,積極參加學習,效果自然不錯。引導的方法要隨機應變,否則就達不到目的。
2.自學探求
孔子提出:“疑,思之始,學之端。”(《論語·子路》)“疑”對于啟迪思維,促進學習是極其重要的方式。教育家朱熹也認為,“大疑則大進”“群疑并興,乃能聚進……”因此,學習也應讓學生的探究、發現在前,教師的點撥、歸納在后,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動腦思考、解疑釋惑的快樂,進而排除“惰性”心理,逐漸養成愛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同時,應鼓勵他們充分運用正確的方法,帶著問題邊讀邊想,圈圈畫畫,運用工具書翻翻查查,記下疑難所在,然后在四人小組或同桌中討論交流自學所得,讓優秀生對學困生作評價、輔導,教師巡視、重點指導。這樣既解決了教師在課內無暇顧及所有學困生的困惑這一難題,又創設了全體參與的機會,提高了學習效率,強化了主體意識。
3.釋疑解惑
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巧妙地啟發他們質疑問難,進而幫助他們釋疑解惑。一旦學生通過自學探求發現了疑惑處,求解心理就更為迫切。這時,教師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啟發他們提問、討論、深究、釋疑解惑,課堂氣氛會十分活躍,學習效果會明顯提高。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是因讀書馬虎而產生的,要引導他們反復閱讀去釋疑;如果是自己經過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要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找到答案;如果是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要適當冷處理;如果是具有導向性、啟發性的,要表揚提問的學生,并組織討論、研究,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在釋疑解惑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對學困生的關心和尊重,鼓勵他們多提多答。
4.演練鞏固
學困生特別反感課外布置大量作業,往往因不能獨立完成而出現抄襲、拖欠作業的現象,作業的時間和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根據學習遺忘規律,課后應及時練習,加深印象。并且教師還可對學困生巡視檢查,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追補措施。運用“以優導后”的辦法,讓優秀生完成作業后檢查并輔導學困生作業,以擴大輔導面,防止疏漏。在演練作業的設計上,多動一番腦筋,通常分為以下幾種訓練類型:①課后達標性訓練;②知識積累性訓練;③能力形成性訓練;④學法遷移性訓練;⑤分層求實性訓練。
5.回顧回味
回顧回味環節一般要完成三項任務:①集中學生演練中的普遍性問題,集體分析、訂正;②讓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再次質疑問難,追補學習中遺漏的知識點;③回顧學習內容,評價學習情況,預告下節課學習任務,促使學生提前預習。其主要意圖是保護并進一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
(二)實行優惠“政策”,確保“扶助”效果
教育家加里寧說得好:“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論共產主義教育》)因此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情操,高度的責任感,要動之以情,用熱火一般的熱情對學困生進行關心愛護,增加感情投入,實行政策傾斜,使他們產生溫暖感、愉悅感,這對消除學困生諸多的病態心理、激發學習積極性、實現“破鏡重圓”十分必要。在“扶助學困生”的實際操作中,給學困生這樣一些優惠政策。
1.超前輔導,跟蹤追補
“超前輔導”就是提前給學困生作些適當的點撥輔導,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抬頭挺胸進課堂;“跟蹤追補”是指教師上完課就走近學困生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能及時解決,以免他們帶著失望出課堂。輔導與追補可由教師去完成,也可由優秀生去完成,或在四人學習小組中進行。這樣,學困生感到老師特別關心他,便對老師產生感激之情,由此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2.優化排位,“優”“困”同桌
優化排位的基本思路是把學困生排在過道兩旁或最前列。前后四座組成四人學習小組,再將“一優一困”排在同桌,構成“導學對”。這種方式便于教師課堂上對他們的巡視指導,也便于他們向優秀生請教及優秀生對他們幫助輔導,還有利于開展學習討論,發揮集體智慧。
3.優先發言,特殊對待
優先發言特殊對待就是在課堂上明確告訴學困生,只要想發言,可以不舉手,直接站起來講,講完就坐下;如果爭搶發言的人較多,就讓學困生先講。教師應對他們的發言作中肯的評價和耐心的指導,允許他們說錯,鼓勵他們改錯。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培養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4.當堂作業,減量降難
減量,是說減少學困生的作業量;降難,則是適當降低學困生作業的難度。如學困生經常下課趕作業,正常的休息時間被無端剝奪。為改變這種不正常現象,老師應實行分層次布置作業并在課內安排時間完成的新制度,讓學生學習時認認真真地學,活動時痛痛快快地玩,讓他們更多地嘗試成功的喜悅和活動的歡樂,防止或消除異常心理的產生。
5.優先批閱,錯題不罰
許多教師以為轉化學困生要靠多磨多練,其實不然。學困生對重做或罰做作業普遍存有反感心理,并不用心投入。曾有一學困生,教師要他錯字1個則罰寫20個,檢查發現只有開始3個是寫對的,其余的仍與原先一樣錯。這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錯誤概念的印象更深,這就是說,缺乏內動力的學習是很難奏效的。對學困生的作業實行優先批閱,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輔導。批閱后不要急于打分,也不要他們全部重做或罰做,只要他們將錯題認真地修訂一遍,重新送來打分,他們會因自己不再“大紅燈籠高高掛”而感到欣慰。
6.隨問隨答,多詢多查
由于學困生有自卑感,故而得過且過,不懂不問。為此,教師應把他們的“問”視為珍寶,只要他們肯問,就得耐心作答,切不可不理不睬或用“上課不聽下課問,盡會煩人”此類話語氣走他們,加劇他們的自卑感。對那些仍不敢主動發問的學困生,教師要主動親近他們,多詢多查,消除其畏懼心理。
7.笑口常開,笑臉相對
中國有些古訓:“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的確,任何時候對學生嚴格要求都是正當必要的,缺乏嚴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但嚴格不等于嚴厲。嚴厲意味著教師態度的強硬、武斷和偏執,嚴厲會使學生產生懼怕、退縮心理。久而久之,依賴性、神經質、敵意感等不良心理都會從這種難以忍耐的重壓下滋生。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應是嚴格而不是嚴厲,尤其是對學困生更需和藹,即使在他們成績很差勁時也應進行微笑批評和疏導,要做到嚴出于愛、愛寓于嚴、嚴而不兇、愛而不縱、怨而不棄。這里提倡的“微笑”批評和疏導,不是放棄嚴格要求,而是對學困生的學習效果不佳能夠諒解,能夠對他們堅持溫和、耐心的教育,不鄙視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愛施教,使他們敢于接近,愿意接受老師。一個遠離教師但同時又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個成天浸泡在批評和責罵聲中,但同時又是個心理素質健康的學生,更是不可思議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問題看準了,措施對頭了,方法得當了,是絕不會徒勞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困生說出多種心理障礙。比如總覺得被管束,有話悶在心里不對人說,自我壓抑的心理障礙,等等。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正確地進行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是一個復雜和困難的任務。”因此我們要好好地研究這些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從消除障礙入手,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從而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安福.中學生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 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