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兵
由于美術學科特性,導致農村美術教研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凸顯孤寂。2009年,中國網民的數量已達2.53億人,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便捷高效的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各類教育網站、論壇應運而生,更新迅速、容量巨大的網絡信息和資源,已引領農村美術教師跟上時代步伐,在網絡環境下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農村美術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孤寂的美術教研環境在網絡教研熱潮中已逐漸熱鬧非凡。
一、農村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目前農村美術教師的專業成長由于其學科特性,長期以來未能得到相關領導的充分重視,因為每個學校只有一個專業美術教師,即使有兩個專業美術教師,也是每人任教一個年級,校本教研難以開展。而各地區的傳統教研模式存在著局限性,這直接導致農村美術教師信息相對閉塞,教育科研的自信心和能力都相對缺失,其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逐漸弱化。這種發展趨勢對農村學校美術教育來說,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二、網絡教研的特性
隨著網絡的興起,網絡這個非常有效的交流研討平臺逐漸引起了美術教師的關注。
1.教研時空的開放性
網絡研修突破了傳統教研形式的約束和限制,拓展了研修時空,擴大了教研規模,提高了教研效益。在技術層面體現出多主體、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在文化層面體現出民主、平等、對話、協商、共建共享的特性。網絡教研可實現信息與設備資源的共享,網絡上的資料可供教師隨時隨地進行查閱,打破了資源的地域和屬性特征,節約了教師教育成本,這對美術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美術教師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教研形式方便靈活,美術教師們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后,無論在課間還是休息日,都可登錄學習,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工學矛盾。此外通過網絡教研,城鄉學校和教師能夠平等獲取信息資源和對話交流,是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實現教育均衡化的有效途徑。
2.教研內容的多元性
通過網絡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及其他多媒體教學軟件有機融合在一起,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教研內容進行描繪,將復雜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參研者可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識活動。模擬現實環境,利用教育論壇、網站資源庫、手機短信、電子郵件進行研修活動,為美術教師搭建了直觀、資源共享的學習平臺。豐富的教研資源為美術教師們提供了選擇性空間,通過友情鏈接,美術教師可涉獵更多的相關資源。美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綜合考慮自身的教學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理論知識或者教學課例等,以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
3.教研方法的靈活性
網絡教研提供了交互性、生成性、互動性的學習環境,能實現教學信息與美術教師之間即時的、同步和異步的交互,為美術教師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時空。美術教師可通過網絡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互相討論問題或進行協作學習,使“學習即生活”的最高人生境界成了終身學習的一種典范模式。學習者既可獨立學習,又可多人集體學習;既可實時交互,又可非實時交互。網絡學習時空的打破,主體交互的靈活開放,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研修新理念。
三、網絡教研對農村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網絡教研對農村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助教作用
網絡為教師展示前沿的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理念,提供科學的教學建議以及與日常教學同步適用的教學資源,從而節省教師備課時間,減輕教師勞動強度,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好助手。
備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前提和基礎。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從內容、形式、對象等方面都賦予新的內涵。農村美術教師通過網絡集體備課,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一個廣闊的平臺上進行專題研究,互動探索。
2.助研作用
網絡美術教研平臺促使傳統美術教研從精英教研向大眾教研轉變,解決了有限的教研資源與無限的教研需求,以及有限的教研活動與無限的教學問題之間的矛盾,讓傳統美術教研插上了網絡的翅膀。網絡美術教研改變了傳統美術教研研教分離的狀態,促進了美術教研的知行結合;改變了傳統美術教研供給不足的狀態,做大做強了美術教研;改變了農村美術教師的學習狀態,提升了美術教研文化;改變了農村美術教師的成長環境,為優秀農村美術教師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改變了課程和教研管理的粗疏,增強了課程和教研管理的執行力。
網絡美術教研是傳統美術教研的創新和發展,其技術層面和文化層面的優勢是傳統美術教研活動無法比擬的,其民主平等、資源豐富、超越時空、快捷實時等特點顯而易見。網絡教研不再是輔助性教研,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美術教學研究模式,它對農村美術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