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欣
摘要:新課改的目的之一是力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簡筆畫是一種傳統輔助教學手段,實際上也是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老師使用簡筆畫,可以增添課堂活力;學生使用簡筆畫,可以提高知識的理解,記憶和認知能力,尤其是需要知識再現時,簡筆畫還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
關鍵詞:課改;簡筆畫;輔助教學手段
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在知識方面,要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學科的主要發展方向;在能力上,除了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探究能力之外,還得擁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事實上,無論實驗能力還是探究能力的形成,都得有一定的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作輔墊,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里獲得較扎實的生物學理論基礎?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挖掘潛力。當然,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方法,我覺得,簡筆畫便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簡筆畫以簡單的點、線、面組成,畫面簡潔而易操作,但也可以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在這里,我想談談“簡筆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一、簡筆畫是多媒體教學手段中的一種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
隨著計算機的介入,師生過分依賴計算機進行教學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學生在知識獲得的程度和速度上并沒有多大提高,尤其在解題時,或許大腦中會有一些零星的畫面,但只是零星的,沒有具體的結構基礎,無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究其原因,是我們忽視了人的記憶的暫時性,忽視了視覺的疲勞性,忽視了新鮮事物的即時性。只用感官去感知畫面,學生們的新鮮感過去之后,學過的知識便成過眼云煙了。這樣引發老師不得不去思考,有沒有一些另外的教學法來緩解或幫助解決這種問題呢?我思索過很久,認為無論在知識鞏固還是在習題解答上,簡筆畫便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手段。于是我便付諸了實踐,例如:在用脊蛙(去除腦保留脊髓的蛙)進行反射弧分析的實驗中,破壞縮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結構,觀察雙側后肢對刺激的收縮反應,結果如下表。
上述結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壞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傳入神經
C.傳入神經和效應器D.效應器
我把我所教的學生分成三組,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讓他們完成這道練習題:
(1)把教材中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詳細講解其結構特點、興奮傳遞路徑和方向,課后讓學生們去完成這道題,結果發現90%以上的學生無法正確找出這道題的答案,有個別選對了,卻是蒙的。
(2)按(1)中的步驟,但是讓學生在課堂內完成,且始終展示反射弧結構圖,結果能做對的人數大大增加。可是我們的投影卻無法出現在每一個學生做每一道習題的整個過程中。
(3)在(1)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對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再指導學生依圖把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畫出來,如下圖所示。
課后卻發現,凡能較完整地畫出這個簡圖的學生,無論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甚至幾天以后,在解答上述問題時,準確率可達90%以上,而且還可以較準確地與其他相關答案相聯系。由此可見,簡筆畫可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中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正確使用簡筆畫輔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既可以保持多媒體下的那種生動的課堂原型,又可以使學生在較輕松的環境中獲取較牢固的知識畫面,還可以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簡筆畫是教師執教的重要輔助手段
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多媒體已經普及的今天,學生的被動學習凸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讓簡筆畫介入,可以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如:老師邊講解邊畫,速度的控制要比多媒體隨意得多,教師按照教學思路邊講邊畫,由局部到整體,逐層深入地表現生物的動態變化過程,使學生對生物學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這種圖文并茂的課堂展示對學生來說更為親切。例如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單純分裂的結果只是使細胞的數目增加,形態不會有太大改變,而細胞分化卻只使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發生穩定性差異,數目不變。像這樣的差異,雖然用多媒體很容易體現出來,但是我們通過引導學生用簡筆畫來區分,會更容易達成教學目的。如下圖。
雖然在實施過程中簡筆畫遠沒有像多媒體課件那樣展示得精細而真實,然而,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過程往往是教師在課堂后的付出,學生們看不到老師流過的汗水,而簡筆畫卻是老師們課前精心準備后在課堂內當堂實施的,可以充分直觀地展現老師的魅力。課堂終究不是影院,老師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課堂內,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指揮棒,是學生學習的典范。老師們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學生,學生便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著學習,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簡筆畫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
對于學生來說,每天都會有新的知識輸入,再清晰的視覺效果,也只能在大腦中留下短暫的記憶,需要不斷地回顧強化才可能把短期記憶變成持久記憶。那么怎樣才能縮短這個周期呢?每個學生都有好涂鴉的天性,把那些只能從計算機上才能看到的,或只能想象到的事物利用簡圖把它描下來,只要是用心在理解的基礎上描下來的,就容易形成較深刻的認識和持久的記憶。又如: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行為變化、數目變化以及染色單體存在時期等,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們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畫面清晰、逼真且有序,初始效果往往不差,但實際應用起來卻不盡如人意。我嘗試讓學生在觀看多媒體課件的同時,用簡筆畫記錄下染色體的行為、形態變化,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其實,在高中生物課程中,諸如此類的知識點還很多,讓學生使用簡筆畫來鞏固知識,相當于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習慣簡筆畫,使用簡筆畫學習、解題,在解題中就能享受到輕松學習和成功的快樂,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這不正是新課改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嗎?
高中生物涉及太多微觀世界的問題,長期使用或過分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生更易產生視覺疲勞。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注意創新教學以捕捉學生的興奮點。人人創新談何容易,其實,只要我們能把一些傳統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注入新鮮血液,如以簡筆畫來活躍課堂氣氛,可謂寥寥幾筆,勝似千言,課堂,其實也是我們老師展示個人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