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波
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社會、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善,父母們對孩子寵愛有加,卻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致使許多學生形成嬌生慣養、貪圖安逸、輕視勞動、勞動觀念淡薄的現象。這無疑與我們的教育目的,特別是與今天我們所強調的素質教育精神相違背。因此,歷史教學再也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死記硬背一些歷史知識以應付考試,我們應使素質教育成為歷史教學中重要的內容。
一、結合歷史教材,從人類自身進化的歷史角度對學生進行勞動美的教育
恩格斯對人類起源作了科學的回答,指出人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中國歷史》第一課就闡述了在人類的起源和自身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為此,我在講課時抓住這一點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人是神創造的”“人是女媧用黃土捏出來的”……這時我指出:“這些傳說都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是人類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期對自身起源的一種臆想。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10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人類的起源和性選擇》一書中提出了人類是由一種絕滅了的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著名論斷,但他不能解釋古猿是怎樣進化成人的。”同學們忙追問到底是什么創造了人?我抓住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展現出幻燈片“從猿到人的進化圖”。
我接著講解:“大約在一兩千萬年以前,在非洲、亞洲南部和歐洲南部的一些森林里,成群地生活著高度發展的古代類人猿,簡稱古猿。古猿為了求得生存而活動,長期在樹上生活,習慣了在攀援中用前肢摘果、捉蟲、筑巢,而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前肢和后肢逐漸有了某種自然分工,進而就有了直立行走的姿勢。隨著勞動增多,古猿的手臂、手指更加靈活發達,從而也能進一步從事更復雜的勞動。古猿手勞動得越多,進化就越快;又由于其群體的生存需要共同對付外來之敵或獲得生存物質的團結協作勞動,隨之又產生了語言;勞動和語言的發展,又促進了猿腦向人腦的轉變,腦部的靈敏性提高,說明作為思維器官的人腦形成了。”通過這一形象地介紹,學生不僅認識了猿演變成人是勞動的結果這一事實,而且感受到了勞動的力量、勞動的偉大以及勞動美的內涵。
二、結合歷史教材,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勞動美的教育
從原始社會人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的誕生這一歷史發展,究竟什么起決定性作用呢?當然是勞動,勞動創造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中國文明與外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
五千年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寶: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等青銅器、精致美觀的陶瓷器皿、綿延萬里的長城、震驚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令人神往的故宮、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這一切,無不是我們祖先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在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懂得:勞動創造了美,勞動是光榮的。
古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本插圖《建造金字塔》《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和希羅多德的記載,以胡夫金字塔為例進行介紹:塔的外觀宏偉,高達146.5米,塔基各邊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巨石砌成,平均每塊石頭重約2.5噸,有的達15噸。工程是何等艱巨,而當時根本沒有現代化的機械搬運,經常有十萬奴隸在烈日暴曬和監工皮鞭下辛勤勞動,整整勞作了三十年,他們創造了世界奇跡。金字塔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通過把勞動人民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這一歷史生動具體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受到深深震撼的同時,更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同時我趁熱打鐵啟發他們:“今天我們愛科學、愛勞動,明天我們就能更健壯、更聰明、更好地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21世紀人類的文明。”
三、緊扣杰出歷史人物進行講授,教育學生繼承發揚勤勞智慧和艱苦勞動的美德
中國近代杰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12歲考取中國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學生,學成歸國后貢獻巨大,曾完成英、日、德工程師無力完成的灤河大橋。后來又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京張鐵路工程浩大艱難,他不辭勞苦帶領學生和工程人員往返數次勘定選擇路線,出色地完成了居庸關、八達嶺兩處最艱難的隧道工程,總長1458米,還創造性地設計出一段“人”字形路軌。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在近代中國科技十分落后、外國人諷刺中國修建京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出生的情況下,正是詹天佑的業績為國家和民族揚了眉吐了氣,也正是他刻苦鉆研、辛勤勞動的美德樹起了中國鐵路史上的第一座豐碑。
通過學習杰出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我不斷啟發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了共識:勞動創造了奇跡,勞動創造了古今中外一代代偉人,勞動創造了人類的幸福,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了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內涵,感受到了只有勞動才是最美的。
總之,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美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歷史教師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