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連枚
摘要:詠秋詩歌在中西方詩歌史上都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同樣的詠秋主題下,中西方詩歌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調。本文就中西方詠秋詩歌的一些差異進行了比較,并對其內在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西文學;詠秋詩歌;悲秋
秋色動人,自古而然。在中西方詩歌史上,詠秋的詩篇均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將中西方詩歌略作比較,在同樣的詠秋主題下,中西方詩歌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調,折射出中西方不同文化心理對詩歌創作的影響。下面擬就中西詠秋詩歌的一些差異及其內在原因略作探討。
一、同是寫秋,表現手法不同
中國古典詩歌善于寫景抒情、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在表現動人的秋色時講究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通過形象生動的描述,將實景實情客觀再現,使得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在所有的詠秋名作中,中國古典詩歌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造,追求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將詩人的情感則埋藏于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來體會。
西文詠秋詩歌則不是側重于對秋天景物特征的渲染描繪,而是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里喚起的反應,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情感表達方式上常采用直白的表達,直抒胸臆,言盡而意亦盡。
二、同是觀秋,個人角色不同
中國傳統詩人在吟詠秋色時,常常將個人恢復到與山川草木、鳥獸蟲魚親近平等的地位,詩人回到客觀世界的懷抱,成為它的一個有機成份。中國詠秋詩歌并不否定抒情言志,但卻把情志視作物我感應的結果。物即我,我即物,心物交應,物我為一。而西方詩人即使在忘情于秋色之時,始終保持著對詩人主觀意志的肯定和推重。詩人身處自然界之外,物是物,我是我。詩歌創作時通過主觀感情看外物,著力于自然界的“人化”而不是自我的“物化”。
三、同是悲秋,詩人情懷不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悲秋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傳統主題。縱觀宋玉的《九辯》、曹丕的《燕歌行》、杜甫的《登高》、歐陽修的《秋聲賦》等諸多悲秋名作,其抒情由單純傷時嘆老,到執著于生命自我的追求,再到對社會歷史的關注,由淺入深,步步深入地豐富和擴大了悲秋文學的情感世界,也加強了悲秋文學所特有的美學意蘊和感人力量[1]。
而西方詩人在詠秋詩歌中抒情時,不僅能發現秋中之悲,而且能發現秋中之歡,充滿了對人生意義的理性思考。這一點是對中國悲秋詩的突破和升華,也是西方詩的感情亮點[2]。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秋頌》中,盡管也透露出對人生和塵世的哀歌,但更多地抒發了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懷。因此詩人不惜用大量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碩果累累的秋日豐收圖。
四、中西詠秋詩歌差異之原因探析
中西詠秋詩歌存在很大差異,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其內在原因略作探討。
(1)文明起源。中國文明起源于古老的黃河農業文明,農耕社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主體去適應客體;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臘島的愛琴文明,屬于向外探求的商業文明,把人與自然之間看成征服與被征服關系,重視人的主體性,強調主客兩分。
(2)文化傳統。中國的文化特性是“外儒家而內釋老”,儒家要求節制、含蓄和內斂,禪道則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崇尚開放進取、弘揚個性,強調“物我”和“人我”之分。
(3)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偏向于形象思維和綜合型思維,注重直觀感受和切身體會,習慣從整體的概念來思考問題,語言表達時注重表現和意會;而西方人的思維偏向于抽象思維和分析型思維,注重客觀驗證和邏輯推理,習慣將整體分解、從部分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語言表達時注重再現和形合。
(4)宗教影響。西方的基督教創造了一個永恒的天堂作為人生最后的安頓之所,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即使對現世感到悲觀,也終究會從永恒的彼岸找到寄托和歸宿。而在中國影響甚大的佛教或道教中,能進入凈土或天界只是少數,即使這少數人也可能重新投胎轉世。因為人永遠被困于現世,所以中國詩人的關注焦點多在現實世界中。
綜上所述,從中西方詠秋詩歌的比較可看出,二者之間存在較大不同,這是由中西方文明起源、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宗教影響等差異造成的。但詩歌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劣。無論中方還是西方的優秀詠秋詩歌,都是真摯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鄧福舜.中國文學悲秋主題成因論.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2):48-52
[2] 鄭維萍.中西詠秋詩與思維方式比較研究.南都學壇,2005(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