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南,鄧小清

[摘要]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順勢抬頭,各國貿易保護壁壘重新筑起,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面臨惡化的危險。文章探討了此次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并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貿易保護;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 F752.0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11-0064-03
※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項目《比較優勢演化、產品空間結構轉型與江蘇產品結構高端攀升路徑研究》(2008RW196J)。
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正經歷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并已經嚴重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感受到這股寒流。面對危機困境,各國政府出臺了眾多刺激經濟的政策,但都或多或少地有轉向貿易保護的傾向。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貿易大國,貿易保護主義使中國的對外經濟形勢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必須積極應對各種貿易保護主義,促進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一、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困境”
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告訴我們,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劑“毒藥”,而發展自由貿易,通過競爭發揮各自的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并使貿易的各個參與方都獲利。但當真正面對危機時,各國都往往會優先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使自身置身于危機之外或阻斷危機傳染到本國或將危機轉嫁給別國。事實上,一旦一國開始實施貿易保護之后,其結果必然是貿易戰,而貿易保護都將成為各國的納什均衡。
如表1,如果兩國選擇自由貿易,那么它們都會比貿易保護更好,(20,20)大于(-10, -10),如果兩國選擇貿易保護,其結果是位于右下角的區域,而左上角的區域,兩國都可以獲得利益。這一結果被稱為囚徒的困境,也就是對一國而言有利的貿易保護政策,在兩國都同時使用時所達到的卻是一個無效率的納什均衡,而這種無效率的局面是無法通過一個國家的政策改變來改進的。即所謂的集體理性與個人理性的對決,所有個人理性的結局未必是集體最優化的選擇。這個時候就要采取貿易協議合作的方式來推動兩國的自由貿易,實現有效率的均衡。在每次金融危機來臨之際,一國對國內投資和貿易采取保護,在短時間內和表面上可以看到政策的效果,并且可以緩解國內失業和國際收支失衡,但這種貿易保護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必然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也最終導致全球經濟的衰退。對整個國際貿易體系來說集體行動的失敗。
二、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
1.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經驗
貿易保護政策是指國家采取各種措施限制進口和控制經營范圍,以保護本國商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商品和服務給予補貼,以鼓勵出口。早期的貿易保護政策可以追溯到15世紀始的重商主義,其主要內容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國家禁止貴金屬外流,外國人來本國進行貿易所得的貴金屬必須全部用于購買本國的貨物,通過獎入限出,保證貿易的順差與金銀的流入。到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理論與實踐上出現了兩大派別,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貿易自由派和以李斯特為代表的幼稚工業保護派,前者認為自由貿易可以利用兩國的絕對優勢互通有無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后者主張通過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達到經濟自立。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接著銀行,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失業大增,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到了11月,股市各種股票損失達260多億美元。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影響到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并波及到了全世界,進而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空前危機。于是美國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修訂了 1,125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其中增加稅率的商品有890種,有50種由過去的免稅改為征稅,就總體看,農作物原料的平均稅率由38.1%提高到 48.92%,其它商品的稅率由31.02%提高到 34.3%,根據1932年的進口實際情況來看,實際上稅物品的平均稅率達到53.2%,這項“以鄰為壑”的法規出臺引起了其它國家的瘋狂報復,各國對進口紛紛采取管制政策,競相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由《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國際貿易大戰并沒有大幅度改善美國的經濟狀況,反而進一步惡化,美國股市進一步下跌到1932年的41點的歷史最低點。各國爭相實際進口管制的結果是世界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全面大蕭條,這一狀況直到1936年才漸漸好轉,而對外貿易的恢復剛經歷了更長的時間,到1938年世界進口總額僅為1928年的一半。可見,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各國競相報復,把全世界拖入貿易保護與萎縮的惡性循環之中[1]。
2.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的新趨勢
金融危機與貿易保護一直是如影隨行。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的工業國家經濟都進入下行周期,受此影響全球貿易和投資也呈現大幅下降趨勢。根據IMF統計,世界主要貿易量在2008年下降了2.8%。而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下堂而皇之的被提上各國政府政策的選項。在更多的國家被卷入經濟的衰退之際,貿易保護主義正日益高漲,而且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與動向。
第一,貿易保護的全球性。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經濟聯系已經與20世紀3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處于經濟頭號大國的美國,更是世界經濟政策的風向標。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通過各種渠道迅速蔓延,很快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風暴,而金融風暴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如美國出臺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 包含了帶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購買美國貨”條款;自2008年11月份以來, 俄羅斯先后出臺了28項提高進口關稅和補貼本國出口的措施;根據世界銀行監測統計,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 各國政府提出的與貿易相關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與貿易保護相關,高達 84.16%, 而在66例與貿易保護相關的提案中, 已有47 例被執行[2]。
第二,貿易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復雜性。自WTO成立以來,國際貿易規則更加完備,傳統的貿易保護規則受到WTO的限制而不好明目張膽的利用,所以貿易保護主義也改頭換面,轉而利用WTO的例外條款進行貿易保護,同時對反傾銷、反補貼與保障措施紛紛立法,將這些政策法制化、制度化。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日趨隱蔽和復雜,濫用WTO允許的貿易救濟規則,如反傾銷和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僅有進口限制,還有出口鼓勵政策,相對于傳統貿易壁壘的關稅配額和貿易許可證等方式復雜得多,實施過程也更隱蔽。在進口貿易限制方面,發達經濟體主要利用非關稅壁壘,包括政府采購,附加條件優惠關稅等,而發展中國家多直接用關稅,如印度、俄國,埃及;在出口貿易方面都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政策,如出口信貸,本幣貶值等直接促進出口[3]。
第三,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傳導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傳統的貿易保護大多體現在通過大幅度提高進口關稅以及對進口的數量性控制,來保護本國企業不受或少受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其影響的行業范圍與影響傳導的速度存在時滯,不會立即對全部經濟體產生消極作用。然而,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已經今非昔比,快捷的供應鏈與物流配送的全球分布使得世界經濟對于貿易保護的抵抗力更加薄弱。在這個全球化價值鏈分工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是價值鏈中的一環,任何一環出現貿易壁壘,其后果可能導致全球性經濟循環停滯。20世紀90年代興起信息化,使全球的金融資本、信息、知識快速在全球流動,一旦貿易保護實施,其影響在短時間內將影響大部分經濟體。換句話說,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傳染性極強,一旦某個國家打開貿易保護這個潘多拉盒,相應的報復性關稅、傾銷與反傾銷都很快會紛至沓來。
三、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帶來了挑戰
金融危機下,各國政府為貿易保護主義大開綠燈,原有的貿易秩序被打破,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體,面臨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加,在貿易保護的壓力下,貿易摩擦的范圍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擴展,從家電、紡織服裝等轉向新興的鋼鐵、汽車、通訊設備、化工等產業。有數據顯示,中國是遭遇反補貼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目前三分之一的反傾銷案件都是針對中國,全球對華補貼調查仍在增加,技術、勞工、環境等貿易壁壘日益增多。據WTO秘書處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受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9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為61.4億美元;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此起彼伏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使我國許多拳頭產品被逐出進口國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4]。中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美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后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5]。
四、金融危機下中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1.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推動區域一體化
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規避區域性貿易壁壘,抑制貿易保護主義,穩定國際貿易環境。近年來,中國已經同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智利等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與澳大利亞、海灣合作組織、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簽定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在推進,這樣做可以在小范圍內降低貿易沖突,也有助于貿易區域市場的擴大[6]。
2.加強與主要發達國家貿易政策的協調與溝通
歐洲與日本、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其外需是巨大的,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與發達經濟體增加貿易互動,主動提供各種貿易便利、營造全球自由貿易的氛圍。
3.加大國內宏觀政策的配合力度
合理的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改善貿易環境,適時的調整出口退稅比例,加大產業調整的引導力度,淘汰落后的產能和產業,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給予金融支持,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幫助企業度過金融危機的難關。
4.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內需
在當前形勢下,主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幅度萎縮,擴大內需顯得非常重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助于改變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外國市場的格局,在出口困難的條件下,擴大國內消費,可以降低出口依存度,可以緩解經濟增長受到外需下降的沖擊。另一方面,增加消費,降低過高的儲蓄水平,將有助于縮小貿易缺口,削減貿易順差,并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貿易順差過多的指責,從而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環境友好型的健康增長模式。
5.利用WTO規則,積極應對
在這場應對金融危機的戰斗中,企業應深入了解WTO規則和貿易救濟調查知識,利用法律自保和應對。企業是應對貿易摩擦的主力軍,要組織行業協會壯大力量。針對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和訴訟,要積極應對,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同時尋求更多的法律援助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參與[7]。
6.推動全球各國務實合作,共同抗擊貿易保護主義
金融危機是一場全球性的挑戰,各國的合作是戰勝危機的有效手段。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的經濟已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只有加強合作,攜手努力,才能有效應對危機。目前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可能減緩,中國應積極努力,聯合世界各國恢復多哈談判,改進多邊貿易規則,主動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從而為中國和世界經濟早日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施玲.金融危機下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選擇[J].北京市經
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6):46-48.
[2]李澤平.論美國金融危機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J].財務與金
融,2009,(3):93-95.
[3]林金忠,和紅.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一種新的理論解
釋[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3):10-14.
[4]李燕.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
論研究,2009,(4):68-74.
[5]程燕.金融危機中的貿易保護特點及我國的應對之策[J].對
外經貿實務,2009,(5):88-91.
[6]梁爽.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及我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J].當代經濟管理,2009,(7):43-46.
[7]鄭玲麗.金融危機下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法律對策[J].國際商
務研究,2009,(3):60-64.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New Trend of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GuoBingnan1,2,DengXiaoqing1
(1.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risis globally spreads, the world economy gets into a downturn, a new round of trade protectionism rises and each country begins to rebuild protectionist barriers to trade. So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ing environment is facing the risk of deterio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is new trend of trade protectionism,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China's foreign trad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actual conditions in China.
Key words: trade protection; Financial Crisis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