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丹
摘 要: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是美國自然主義的代表西奧多。德萊塞的第一部作品,更是開創了自然主義的先河。本文將從、環境及欲望三個方面來分析自然主義在《嘉莉妹妹》中的體現。
關鍵詞:自然主義;遺傳;環境;欲望
自然主義最初是古典哲學中的一個概念,用以指一切形式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世俗主義。十九世紀初期,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及自然主義與它的聯系,自然主義失去了一些貶義色彩而獲得一種新的尊重。在哲學和科學上的運用之外,自然主義還被應用到美術學上,進而被引入文學領域。文學自然主義首先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產生并得到蓬勃發展。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這股自然主義的風潮波及到了美國文壇。較之歐洲國家,自然主義在美國的發展與其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系,自然主義運動在美國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
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自然主義的代表之一,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更是開創了自然主義的先河。自然主義作家認為人的特質是由遺傳決定的,而他們的行為又受到社會和經濟環境的支配。德萊塞的自然主義主要表現為他的主人公完全受環境、遺傳、生理,特別是化學作用的支配,即在本能欲望的推動下會身不由己地陷入罪惡的深淵,因此,人不能為自己的錯誤或失敗負責。對競爭中的失敗者寄予同情是德萊塞的自然主義的一大特點。本文將從遺傳、環境及欲望三個方面來分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義體現的。
1 遺傳
嘉莉的母親是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父親是面粉廠工人,在芝加哥還有一個為生活所迫,面無生氣,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姐姐和冷淡的姐夫。而自己十八歲少女的相貌如作者所述:“熱情奔放,充滿著青春的幻想,呈現發育期淡淡的美麗, 擁有長成婀娜多姿身材的潛力,眼睛里閃亮著天生的靈性,讀書不是她興趣之內的事情。
所有這一切就是她投入國際大都市——芝加哥的天然條件。嘉莉的出生環境及她較優越的外貌對于她的生活和價值取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選擇的機會。
2 環境
自然主義偏向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極度細致地描述,然后通過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而分析得出科學的規律。德萊塞把嘉莉置于芝加哥這個大環境中,大肆渲染芝加哥的繁華,又細致描寫嘉莉妹妹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這二個方面的對比體現了環境對于主人公的影響。
小說中的芝加哥當時工商業飛速發展,它像一塊磁鐵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市區人口正向100萬邁進,市區面積已擴散到75平方英里,建筑工地的敲擊聲處處可聞。而嘉莉初到芝加哥時,她就像被帶到一個全新世界的嬰兒,她需要食物、衣服和房子,需要別人的關心和照顧雖然她寄居在姐姐家,但姐夫對她幾乎不聞不問,而且他們家境貧寒,甚至指望嘉莉能夠付食宿費以補貼家用為了生計,她幾經周折才找到一份待遇極其微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的工作。當嘉莉初到批發市場求職時,由于缺乏經驗,膽怯地四處張望,她羞答答地看著一個公司的金光閃閃的門窗玻璃和銅字招牌,又怕被別人看作是一個求職者。為了避免被別人發現她是在找工作,裝成一個普通人在辦理一樁差事。當有一次鼓足勇氣走進一個公司求職時,剛進去就被一個人盯住,而把她給嚇跑了。經過多次的猶豫,最后, 她的膽怯終于讓她生煩,邁著機械而又疲憊的步伐走進幾家公司應聘,等待她的都是“你想找誰? ”和“我們這里只聘有經驗的人”之類嚴厲拒絕的話。甚至有一次在百貨大樓應聘結束時,不知面試是否結束而站在那兒傻等,被經理呵斥出去“:別等!記住!我們這兒很忙。”這時的嘉莉幾乎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到餐館進中餐時,身上的錢只夠喝一碗湯,絕望之余抱著最后一搏的姿態走進一家鞋廠,終于得到一份每周4.5美元的工作,激動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上全身,緊張的神經放松了,天空仿佛變明亮了。即使是這樣一份工作也因為無錢買御寒的衣服而得的一場大病后失去。為了繼續留在芝加哥,病愈后她又四處求職,但她的努力并沒有得到回報。嚴酷的環境與她的夢想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此時杜洛埃的熱情相助無疑成了嘉莉的救命稻草,以至于讓她以身相許。
小說對于環境渲染恰好體現了自然主義的偉大環境與渺小的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引起讀者對嘉莉的同情,在欣賞作品時也會產生懸念和共鳴。
3 欲望
德萊塞認為,“每一個人的行動都是對一連串內在沖動和外在誘惑的直接反應,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夠深思慎行,能夠進行選擇。環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現欲望,并且最終證實了欲望本身是無法滿足的。”德萊塞非常推崇達爾文主義,他視社會為叢林,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則是在叢林中尋求生存的動物,由于人有欲望,人便因欲望的左右而變得不自由。因此,德萊塞相信機會,相信運氣。在《嘉莉妹妹》中,德萊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在欲望的驅動下不同的人所展現的各異的心態和經歷的不同命運。在嘉莉等幾個主要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強烈的享樂本能,對物的欲望,對性的欲望等。
嘉莉并不是一個天真無邪的農村少女,在她還未踏上芝加哥的土地時,便已“做著平步登天的迷夢”。杜洛埃是激發她物質欲望的催化劑,在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杜洛埃的綿綿絮語引起了嘉莉對物的欲望。當嘉莉親眼目睹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里華燈閃爍,人的衣著爭奇斗艷時,更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因為“在嘉莉的心里,正如世上的許多人一般,本能和與理智、欲念和覺悟,正在爭奪主宰權。哪個人不是如此呢。在嘉莉的心里,正如世上的許多人一般,本能和欲念往往還是勝利者。哪個人不是入席。她跟著她的欲念走。”(P59)商店櫥窗內陳列的每一件物品都在煽動著她的欲望之火,激起了嘉莉對一個沒有實現的理想世界的渴望。她“對耀眼地陳列著的飾物、服裝、鞋子、文具、珠寶等商品非常羨慕”,“精致的拖鞋和長統襪子,優美的縐邊襯衫和襯裙,花邊、緞帶、發梳、荷包,一切都牽動她個人的欲望,可是她又痛楚地感到這些東西沒有一件是她買得起的。”對商品和快樂的欲望驅使著嘉莉行動。
無論是在芝加哥還是在紐約的百老匯,周圍的繁華都深深地刺痛了她,對金錢的強烈欲望在她心中占據了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地位。嘉莉從哥倫比亞城來到芝加哥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金錢的熱烈追求。在整個故事中,嘉莉一直沒有擺脫欲望的糾纏,從鄉下到城市,從芝加哥到紐約,她由一個一無所有的鄉下姑娘變成了聲名鵲起、錦衣玉食的明星,但她的欲望仍然沒有得到滿足,還在鍥而不舍地追求更高的欲望。正是這種永無止境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給了她生活的動力。這其中的原因是“她的行為無意之間表達了每一個人心中的欲念和期望。她迎合了此時此地的需要。”
可見,德萊塞在小說中突出人物的生存意識,刻畫人物的某種動物本性,如饑餓、性的饑渴等,以此弱化道德在人生和社會中的作用。
直至今日,仍有很多批評家從心理分析后結構主義等較新的角度分析德萊塞的思想淵源,如艾琳·蓋牟(Irene Gammel的《自然主義的性力量》和理查·林吉曼(Richard Lingeman)的《德萊塞:美國行程1908-1945》。德萊塞對后世小說家的影響也能在理查·賴特(RichardWright(1908-1960))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現在德萊塞的作品早已進入了世界文學寶庫。中國偉大的新文學運動先驅瞿秋白曾撰文介紹德萊塞,他在題名為《美國的真正悲劇》一文里,說德萊塞的“天才,像太白金星似地放射著無窮的光彩”,并指出“德萊塞是描寫美國生活的極偉大的作家”。不管怎樣他還是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文學中的自然主義之路。
參考文獻
[1]西奧多·德萊塞.裘常柱譯.《嘉莉妹妹》.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3]張媛.從《嘉莉妹妹》看德萊塞的美國自然主義》,《鎮江高專學報》,2004.
[4]姚曉鳴.《〈嘉莉妹妹〉中自然主義賞析》,《美與時代》,2003.
[5]張合珍.美國早期自然主義文學,外國文學研究,1984.
作者簡介:鄧丹,女,28歲,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現工作于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