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揭示了控規規定性和引導性指標與城市設計的聯系,從環境容量、空間實體、建筑形態和交通引導四個層面指標進行闡述城市設計思想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中的控制手段。
關鍵詞:城市設計引導;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控制
1 引言
控制性詳細規劃在整個規劃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實踐中控規涉及城市設計的內容較多。由于當前控規編制缺乏城市設計研究,造成了控制指標制定不盡科學、控制手段執行不力等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失控的危機。這種狀況不僅阻礙了控規的順利實施,同時對城市空間環境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研究體現城市設計內容的引導性控規指標,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2 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
2.1 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因素。控規中的幾乎所有控制指標都與城市設計有關,所以控規與城市設計兩者具有一種天然的聯系性,深入的城市設計研究,能對控制指標做出有效指導和起到完善作用。
2.2 城市設計中的控制性因素。城市設計成果不僅包括城市空間形態設計內容,同時更加強調制訂城市設計準則、指導綱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引導越來越成為城市設計實施過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饋、控制調整的重要手段。
2.3 控規與城市設計在內容上的密切聯系。控規所采用的規定性指標與城市空間環境密切聯系;控規中形成建筑外觀特征的引導性指標與建筑體型環境緊密聯系。城市設計研究內容與控規內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規內容的科學性建立在城市設計研究的基礎之上,城市設計研究是控規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控規的完善和深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3 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指標控制
3.1 城市環境容量控制指標
3.1.1 容積率控制。在城市設計指導下進行容積率分區控制。控規應以成熟的城市設計方案或設想為根據,確定容積率指標。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的城市設計構思,就會有不同的容積率分區。在城市濱水或靠山等環境景觀要求較高的區域,需要將容積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城市傳統保護區或有保留價值的城市舊城區域,由于考慮保護規劃區城市肌理和整體空間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將其設定為一個容積率較低的區域;對于城市中心區域,由于大型商業服務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用地較為集中,可以將其設定為容積率較高的區域。
3.1.2 綠地率控制。深化地塊綠地率控制,規定地塊綠地率控制標準和要求,提供綠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參考,根據不同用地性質地塊公共空間和景觀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綠地布置要求及綠化建設的時序原則。如城市濱水地區地塊強調通過綠地建設將自然水景引入規劃區域;城市中心區地塊則應考慮綠地布置結合城市開敞空間、道路系統的建設,提高使用的舒適性。
3.2 城市實體空間控制指標
3.2.1 建筑空間密度控制。在常規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維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來控制城市三維實體空間,忽視建筑空間密度的存在,且常以這樣的一條規律作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據之一,即在容積率確定的情況下,建筑層數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層數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關鍵是,當建筑物垂直投影總面積確定下來時,建筑密度就己經成為定值,不會因為建筑層數的改變而變化。這樣的規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層平面不發生面積變化的情況下才適用。我們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間密度與建筑的平均樓板面積有關,即建筑空間密度=平均樓板面積/用地面積。
3.2.2 建筑空間密度與建筑密度綜合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間密度控制內容沒有必要在整個規劃區域內強求統一,用地性質不同,控規的控制重點和兩者的控制力度應該允許有所區別。商業金融應該嚴格控制建筑空間密度,適當放寬對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娛樂用地面積上相對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滿足城市空間的要求。
因此,城市實體空間控制應該針對用地性質的不同區別對待,以建筑對城市實體空間的影響程度為判斷的依據,抓住主要矛盾確定控制手段。
3.3建筑形態控制指標
3.3.1 建筑高度控制
1)從街道空間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間D/H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認為1≤D/H≤2是空間的最佳比例,這是個值得借鑒的經驗數值。在高層建筑投影面積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鑒: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總面積;
L-建筑基地沿道路規劃紅線的長度;
W-道路規劃紅線寬度;
S-建筑后退距離。
2)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街道空間寬高比與建筑最佳高度協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過城市設計整體研究,對規劃區進行分地塊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個地塊建議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將地塊建筑最佳高度值與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進行比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數值。
3.3.2 建筑體量控制方法。對于低層、多層建筑的體量進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確與建筑體量相關的控制要素。控規可通過建筑最大外墻面寬分類控制的方法實施小尺度空間格局地塊的建筑體量控制。
對于高層建筑體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控制:第一,高層建筑塔樓外墻控制線;第二,高層建筑塔樓平均樓板面積和建筑高寬比;第三,高層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3.3.3 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標
1)選定參照建筑。參照建筑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則:藝術性原則,要豐富城市空間環境;代表性原則,它應是某一時期特定風格的代表作;歷史性原則,它應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或與重大人物、事件相聯系;延續性原則,它的存在應使周圍環境具有一種歷史沿革上的延續感。具有以上特征的這類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載體,可對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建筑的形態設計產生影響。
2)分級確定控制區域。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論,應在規劃范圍內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和所處的不同位置有區別的對待。根據控制對象的重要性差異,可進行如下分區:重點控制區,它要求控規對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較詳細要求,并嚴格執行;一般控制區,在整體統一協調的前提下,由下一層次規劃或建筑設計自由決定;自由選擇區,控規對這類區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無具體控制要求,設計可自由發揮。
3.4交通引導性指標
3.4.1 機動交通組織。在城市總體交通規劃的指導下,控規中合理組織規劃區域的交通線路,包括貨物裝卸線、公交線、市政交通線,保證人們集散方便、貨物順暢運輸,并能滿足消防、防震等抗災應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臨自行車、自備車、外來車、公交車的停車問題,控規中需要保證數量充足的停車泊位,同時注意停車場庫設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視線掩蔽。
3.4.2 步行交通組織。在控規的相關圖紙中需清晰表達重要步道系統的具體位置和寬度設置。步行交通組織還需重視交通轉換點的設置,包括自行車與行人、公交車與行人、地鐵與行人的交通轉換以及不同高度層面上的步行交通的銜接。
3.4.3 道路交通設施控制。在控規中加強交通設施無障礙設計控制,突出以人為本的觀念,交通設施與人行活動相關的部分應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強交通設施綠化建設,在交通設施上設計一定的綠化空間,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設施形象大有益處。
結語
我國控規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的問題,很多都與城市設計研究內容相關。將控規中的控制內容與城市設計方法研究普遍聯系的基礎之上,完善控規內容、提高控規控制能力,構筑控規中城市設計方法的研究框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使用城市設計方法是控規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需求。
參考文獻
[1] 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志斌. 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效性的規劃編制方法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07.10
[3] 運迎霞.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層面的指標體系更新思考[J].華中建筑. 2007.7
作者簡介:鄒偉良/男/1979年生人/本科/注冊城市規劃師/常山縣城鄉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