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路生
西津渡就是這樣的一座歷史文化街區,在街區的保護建設中始終恪守一個理念——和諧發展,保持特色。
漫步西津渡歷史街頭,往往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看人們的衣著是現代,看周圍的環境是古、近代。也會對街區環境產生疑問,是集市?可又不見吆喝聲;是都市?滿眼看到的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商鋪。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是“看得見的歷史”,積淀著豐富的文化遺存,以其整體的景觀意象展示著鎮江城市的個性風貌,反映著鎮江城市的發展脈絡,是鎮江城市文化特色最集中的體現。
聽街上老人們回憶,六、七十年前的小碼頭街上店鋪林立,還有茶館酒樓,每年春節前后,這里人流如潮,郊區和對岸瓜洲的農民過來辦年貨,或者到金山寺燒香,市面生意格外紅火,茶食店里的特色小點心“京江齊”和云片糕供不應求。現在漫步在這條古街上,雖然已經感受不到當年那種熱鬧的氛圍,但從一家緊挨一家的密集店鋪也可以想象過去的繁華景象。到抗戰之前,這里還有一百五十家店鋪、涉及三十多個行業。小碼頭街建筑沿襲明代的特點“下店、上住、后作坊”,二樓比一樓向前伸出幾十公分,可以給顧客遮陽蔽雨,老百姓稱為“騎樓”。鎮江有句俗語“南門松,北門蔥,東門驢子,西門翁”,這“西門翁”說的就是西津渡小碼頭街一帶老板多,因為過去當老板的年紀都比較大,所以稱“翁”。現在小碼頭街上做生意的已經不多了,它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種熱鬧與繁華,見不到層層疊疊的立交橋、高架路,看不見高高低低的新住宅、摩天樓,滿眼看到的是亂磚清水墻,屋頂是蝴蝶瓦的傳統民居,一片片花草掩映其間,一座座花園點綴其間。
古老的西津渡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街區因渡而生,街區因渡而發展。史載西津渡形成于三國時代,至唐代具有完備的渡口功能。當年,這里千帆入津、商賈云集、寺觀林立、民居錯落、層巒聳翠、飛閣流丹。一直以來,西津渡是我國南北水上交通、漕運樞紐。在漫長的演變發展進程中,留下了無數古老的建筑,因為戰亂等諸多原因,街上的建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街面上許多建筑的石額題字:“某某年重建”就是有力的佐證。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使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作為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這條不足千米的街道上,集中了文物保護單位16處,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可以這么說,如果這里當年不設渡口,我們就不可能看到西津渡古街今天的燦爛和輝煌。
鎮江城市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從沿江向東、向南遞進的演變過程。位于西北區的西津渡歷史街區,由于各種原因,逐漸的由繁華變成凋零,但客觀上也避免了建設性的破壞。及至今天,雖然社會經濟突飛猛進,但西津渡建設保護者卻沒有忘記古老的有特色的津渡文化是街區耀眼的亮點和立足之本,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古老的建筑。他們請來了國內一流的保護專家,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聘請了東南大學建筑系的教授來做方案,一房一策,一景一議,哪怕是漫長的等待,也要把建設保護的過程當做享受。一邊做一邊改,例如“蒜山游園”、“西津雅苑”等建筑,就是在不斷地修改,不斷地完善過程中建成的。
昭關過街石塔是西津渡歷史街區標志性建筑,從云臺山上望下看,也是令人驚奇的圖像。西津渡過街石塔文化內涵豐富,藝術價值極高。石塔選址與造景頗具匠心。塔址選擇在古街入口和街道的最高處,尊踞古街,俯瞰萬物,充分顯示其建筑地位的重要。石塔跨街而建,東西向云臺的門洞對著入街處的五十三坡。信佛的人們登上五十三坡,就如同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三位佛、神等“善知識”,請教佛法。這可謂是宣揚“即身成佛”的精心之作。石塔南北側緊緊與觀音洞、晏公廟(今為救生會)相鄰,街區內還有許多寺廟道觀,形成了眾神拱佛的格局。石塔前后轉折處以券門作框景,一方面以限定空間的方式達到突出石塔意境的目的,另一方面前后券門對行人也有引導和回味效果,在時空上強化了人們對石塔感受的作用。石塔設計精心,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塔由下部的云臺及上部的石塔構成,通高8.635米,是北京白塔寺白塔(通高50.86米)高度的六分之一。云臺的總高度是3.89米。云臺頂上的石塔,由二重亞字形須彌座(即清式所謂“四出軒”者)及塔身構成,通高4.74米,底座寬2.85米。其亞字形須彌座的形制,大體上與北京白塔寺的白塔相似。雖然塔身尺寸比云臺僅高85公分左右,但石塔的豎向構圖與向上收分的造型,在視覺上均有拔高之感。過街平臺與兩側寺廟建筑相倚,在視覺上沖淡了過街平臺與塔身的絕對比例,使整個建筑看上去比例十分諧調。石塔之上是無際的藍天和縷縷白云,凌空感也很好。這座最初出自造塔高手的杰作如塔底蓮花座、如寶瓶似塔身的造型、如眾多雕刻紋飾,累累疊疊、郁郁繁繁、淋淋漓漓,結體莊嚴。雖然這座石塔經過了780年滄桑,也曾多次重修,但維修者延續著當初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和理念,這中間有可能有過波折,但最終還是在延續和背離中傳承著古渡古街的精神,融匯了博大精深的佛教和建筑文化。
同樣,街區中其它的建筑也始終恪守著人與自然,人與街區和諧這一主題,在同樣的時間,孫中山的同鄉摯友卓翼堂于1914年建造了“吉瑞里”和“德安里”。“吉瑞里”傍依云臺山麓,為四合院組合而成的民居群體建筑。平面呈凹字型,房屋沿中軸線由北向南延伸呈直線狀,前后六幢,三幢一組,每組有的房屋可以互通,房屋毗連成為一個方形整體。“吉瑞里”西與“德安里”毗鄰,該建筑是小碼頭街上唯一幸存﹑保存完整的一處中西風格兼蓄的建筑。它既具有西方濃郁的色彩,又有中國傳統建筑精湛的工藝,青磚、清水勾縫,砌筑工整。院落大門,以紅磚發券,呈弧形,上檐墻外突出一磚,以利流水。其上置石額一方,鐫刻“德安里”,并以紅磚飾以邊框。券門兩旁設方形磚柱作為承重。上層為過街樓,供管理、保衛人員專用。樓腳線飛邊,以磚砌作三條有立體感的紅色線條;樓頂部封檐下,亦如法制作。該處券門門樓,經百年風雨侵蝕,迄今仍保留原貌,美觀大方,將中國傳統與西式樣式的和諧演繹得淋漓盡致,真正是珠連壁合。
里弄內還有一座仿西式的四坡(四阿)水大屋頂樓屋建筑。屋面用料不是西式鐵皮瓦楞,也不是預制的水泥平瓦,全部用“蝴蝶瓦”(小瓦)蓋頂,與后進的人字頭(硬山)小瓦屋頂相和諧。
西津渡就是這樣的一座歷史文化街區,在街區的保護建設中始終恪守一個理念——和諧發展,保持特色。街區建設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與自然風貌及街區整體和諧相融,于繼承傳統中不斷接受世界外來文化,并相互兼容,永不偏離街區文脈、文化傳承和社會興旺和諧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