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26日文章,原題:北京未來的霍迪尼 中國出人意料地從國際金融體系的膽怯參與者搖身一變成為不耐煩的敲桌子者。6個月前,人們可能想過中國人是否有興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充當更大角色,或協助重建遭危機重創的全球體系。現如今,中國人正向東亞版的貨幣基金注入近400億美元,逼迫貿易伙伴使用人民幣,并提出有關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的空想。
中國直言不諱的做法值得稱道。該國對世界的儲蓄及增長貢獻良多;危機過后經濟秩序的穩定也將有賴中國支持。但中國的轉變也存在不那么值得稱道的一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攪亂了全球辯論。
為什么中國人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他們已深深融入國際體系,因而不再能置身事外。作為國際金融體系核心的美元一旦貶值,中國政府勢必會虧錢。所以中國想方設法減少美元貶值風險。最牢靠的辦法是停止買入太多美國國債,但這將使人民幣升值,從而加劇出口困境。所以中國千方百計尋找能走出美元陷阱而不會推高人民幣的法子。
中國的設想有兩種。最荒謬的設想意外出現在中國央行的網站上———這本身就暴露了該國試圖塑造新秩序的野心。它提議IMF大幅增加“特別提款權”的發行。按這種設想,IMF將用特別提款權交換中國部分美元,從而馬上減少中國所面臨的美元貶值風險。但問題是,這會讓IMF或某個成員國背黑鍋。
另一個設想是增加人民幣的全球使用。中國銀行通過人民幣與印尼和阿根廷互換盧比和比索。它希望更多地通過人民幣結算。中國向東亞基金注資,有朝一日地區某個瀕臨危機的國家可能會部分借入人民幣。
所有這些都用于提升中國貨幣的地位。但想以此逃離美元陷阱,就有些可笑了。在這種設想看來,一旦人民幣走向國際,外國人就會愿意買賬。如此一來,中國的美元貶值風險將很快減少。但問題跟IMF那個設想如出一轍:貨幣風險到時將轉嫁給中國的借貸者。鑒于人民幣被中國人為壓低,而且就中期而言幾乎肯定會升值,外國人只有走投無路時才會轉向人民幣從而助中國脫困。
因此,無論是IMF設想還是讓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都不會讓中國人脫離困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會讓中國白白損失。而中國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不得不每月購買數十億美元資產,這讓問題雪上加霜。這就好比老虎機邊的賭徒,絕望地增加賭注,使損失愈加慘重。
不難理解中國突然對有關國際金融的大膽新想法表現出興趣。但中國看上去不太像是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設計者,更像是想要擺脫腳鏈手銬的魔術師霍迪尼。▲
(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汪析譯)
環球時報200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