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奧巴馬的“買美國貨”方案遭到了加拿大人抵制。據英國《金融時報》26日報道,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些市政當局通過“不買美國貨”決議,將美國制造的產品排除在它們的項目之外。
加拿大人一直認為美國國會此前通過的“買美國貨”條款嚴重背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其后果十分擔心。據加拿大《環球郵報》23日報道,加拿大聯邦工業部長托尼·克萊門特日前前往美國華盛頓,和美國國會及美國全國制造業協會“攤牌”。克萊門特表示,美國將加拿大制造商排除在其刺激計劃之外,嚴重影響了加拿大制造商的生存狀況,“這種做法不僅僅對加拿大制造業,也對美國構成巨大傷害”。
據加拿大《輝格-標準報》25日報道,有議員批評,“美國人已經實行就地采購法案長達25年,而加拿大卻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應對措施”,因此建議政府推出一項“買加拿大貨”方案,每年拿出數十億美元優先采購本國企業的產品。據加拿大《溫尼伯自由新聞報》25日報道,那些通過“不買美國貨”決議城鎮的做法其實是“迫于無奈”,因為加拿大經濟原本走勢良好,卻被美國拖下水,造成大量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那些美國公司在加拿大的分支更遭受重創,在如此情況下,美國還要用“買美國貨”條款,將危機轉嫁給外國,加拿大人自然以牙還牙。報道指出,在貿易領域,加拿大素有和美國斗爭的傳統,1929年“大蕭條時期”也是第一個進行還擊的國家。
《溫尼伯自由新聞報》25日的報道則援引一些分析家的擔憂稱,由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不涉及省、州一級的貿易政策,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和加拿大地方政府的反措施,如不能引起兩國關注,可能引發彼此市鎮、省(州)間一系列相互報復。《金融時報》稱,“人們越來越擔心,這些措施傷害了一些本來要幫助的美國工人”。一些美國出口商也感到不安,美國制造商JCM Industries向《金融時報》表示,如果這種情況進一步升級,它將不得不進行裁員。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赫夫鮑爾和杰斯科特26日在《金融時報》撰文稱,“買美國貨”是餿主意,“最具破壞性的是給美國國家聲譽帶來的污點”。他們擔心,在北美以外最大的危險并非其他國家政府會報復美國的失當行為,而是它們會效仿美國購買國貨及當地采購政策,將為國際貿易設置新的壁壘,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環球時報200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