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小學數學教學不等同于問題解決的教學。但問題解決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像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就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材從第二學段開始,就專門增設了一個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選取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如何解決問題”,達到“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等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解題過程中獲得解題方法,形成解題策略,感悟策略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提升數學思維水平。
一、經歷探索解法的過程。感知策略
當學生面對一個陌生的新問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展開探索解法的一般過程,即:弄清問題,尋找已知與未知的聯系——確定解題思路——進行解題嘗試——最終解決問題(或不能解決問題,重新確定解題思路再嘗試)。還要讓學生在探索解法的關鍵處多次經歷,反復體驗,以感知解法背后負載的策略及蘊含的數學思想,感受運用策略解題的價值。
二、經歷反思提煉的過程。形成策略
解題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和結果回頭看看再想想,即及時進行解題反思。通過反思,使學生把經歷探索解法的過程中得到的局部認識上升到對策略的整體領悟。要提高反思的實效,教師要善于抓住解題的關鍵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反思。讓學生在不斷反思和內省中,積累解題經驗,提煉解題方法,形成解題策略,這是提升學生策略思維的關鍵。
三、經歷問題變化的過程。運用策略
波利亞曾經說過:“與其窮于應付繁瑣的教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掘題目的各個側面,使學生通過這道題目,就如同通過一道大門而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有時教師不需要費心地去尋找更多的好問題,只要利用好一個問題,就能使學生在運用策略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開闊思路,不斷加深對策略的感悟,并用獲得的感悟實現對問題解決內在規律的把握。
當然。解題策略思維的發展,不是靠一節課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師長期堅持讓學生反復多次地經歷解題過程,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地感悟與體驗,不斷改變學生的解題行為:從“解題術”式的上升到“解題方法”“解題策略”式的并最終走向“數學思想”與“數學觀念”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