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榮
我們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拿到一篇課文,腦海中首先思考“我怎么教”或“學生怎么學”已經成了習慣,往往先有了教學方法(所謂的亮點)再“制造”出相應的教學內容:而很少有人在明確“我教什么”或“學生學什么”的基礎上再考慮“我怎么教”。備課時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到底誰先誰后,誰重誰輕,誰急誰緩呢?筆者以為對教學方法的重視無可厚非,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法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然而,在有效教學呼聲日益強烈的今天。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否應該在熱衷于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浮華中冷靜下來,首先把注意力先行在有效教學內容的確定上來呢?
一篇課文的內容不能簡單等同于現成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蘊涵在教材內容之中的,需要教師用專業化的眼光去開發出來的。就小學生而言,他們一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教材練習怎樣才能正確、快速地獲得教材的原生價值,培養和提高作為一般社會閱讀個體的閱讀能力,促進精神成長;另一方面要學習作者“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即豐富語文知識,規范語言,獲得言語智慧等。這兩方面構成了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教師需要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將教材轉化為有用的教學內容,實現教材教學化的轉換。筆者在實踐與思考中發現,在解讀教材時,我們可以分三步來合理確定教材的教學內容,思考三個問題:(1)這篇課文一般可以教什么?(2)這篇課文實際應該教什么?(3)課堂上將怎樣更有效地教學這些內容?前面兩個問題屬教學內容的發掘和篩選,后面一個問題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聯系起來,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發掘:這篇課文一般可以教什么
同樣一篇課文安排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單元,它的教學價值是有所不同的,它所蘊涵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也相應不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說:“語文教學的內容首先要發掘,而后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發展的可能性進行選擇、整合,并精心設計學習板塊,讓我們的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和諧的整體發展!”我認為合理地發掘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依據文本本身的教學價值以及《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心田上的百合花》原被編排在五年級教材里(現在已被刪去),它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富有詩一般的清新意境,寓言般的深刻寓意,對一個高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閱讀深度。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看似是塑造了一朵近乎完美的百合花,實則是通過“百合花”塑造了在作者看來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人的形象。展現了“靈性、精神的美”。那么我們拿到這篇課文。面對五年級的學生“一般可以教什么”呢?下面是我在解讀教材時對一般可以教學的內容作的一個不完全的羅列: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積累本課的詞語,如“不屑、嘲笑、譏諷、鄙夷”等詞語,要指導學生聯系語境進行體會、辨別等;
(2)初步感受林清玄語言清新質樸、意味深遠的特點:
(3)讀懂故事內容,理出文章的寫作順序,即“我要開花”和“花開了”兩個部分。能夠簡要地復述故事內容;
(4)簡介林清玄個人生平和寫作主張與特色,以及他的人生哲學;
(5)在具體的故事情景中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文中那株百合完美的形象;
(6)理解作者賦予那株“野百合”的深刻寓意;
(7)理解題目的含義和妙處;
(8)感受本文所創造的意境,理解“山谷”“斷崖”“雜草”“蜂蝶鳥雀”等形象的象征意義;
(9)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0)理解文中的修辭手法:排比、擬人、比喻等,體會表達效果;
(11)理解本文運用對比襯托和直接描寫相結合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12)能用“不管……都……”造句;
(13)寫讀后感受。
事實上,還可以羅列許多教學內容。
二、篩選:這篇課文實際需要教什么
我們從一篇課文中可以發掘出的“一般可以教學的內容”是很難完全羅列出來的,但是一篇課文實際上真正需要教師教、需要學生學的內容是有限的。從“一般可以教什么”中篩選出“實際需要教什么”是教師充分研究、把握學情的結果。同一篇課文對不同的學生,實際需要教學的內容是不同的,需要針對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根據如何使他們更有效地達到既定的課程目標,來選擇“實際上需要教什么”。例如課文《霧凇》對吉林的學生和蘇州的學生,所選擇的實際教學內容肯定要有所不同。那么如何來進行有效地篩選呢?我覺得首先要從“一般可以教什么”中確定“什么不需要教”。薛法根老師說:“我贊成三個‘不講:學生已經懂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不講,留到以后再講。如此,就能篩選出真正需要教師精心教學的重要內容。善于取舍,是教學智慧的體現。”這里的“講”,我理解為“教”。我還想補充幾點:這個內容更適宜其他課文中教的(如分角色朗讀等),可以暫時不教;這個內容不是主要的,又很花費時間的。可以不教。盡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學內容提煉得很精粹,任務規定得很集中。
再回到《心田上的百合花》,就上面羅列的教學內容中,我覺得(3)(4)(8)(9)(11)可以列為“不需要教”或“不急于教”的內容。如教學內容(3),課文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適合誦讀教學,復述教學不是很合宜;教學內容(4)雖然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有益,但是林清玄的寫作主張、人生哲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教學內容(8)和(11)根據《課標》的階段目標,更適合到下一學段中進行教學;教學內容(9)不適宜本文,在其他以對話為主的課文中訓練更經濟……這樣剩下的實際需要教學的內容只有8條了。
三、整合:怎樣更有效地教學這些內容
“實際需要教學的內容”確定下來,并不意味著可以逐條進行教學了。接下來,教師就要根據所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習需要進行有效整合,設計適合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特別是融合聽說讀寫、有思維容量與思維深度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實現一項語文實踐活動達成多項語文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絕不是巧合,讓我們來看看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課,他就是在確定了以上8條“實際需要教什么”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效的整合:
第一板塊:讀讀詞句,初識林清玄
學生讀課題,老師介紹作家林清玄。而后出示五組詞句:
(1)偏僻遙遠的山谷高達數千尺的斷崖
(2)努力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3)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
(4)晶瑩的水珠
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
(5)從未見過的美
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朗讀指導要點:(1)靜心朗讀,用心體會語詞的形象和情感;(2)這是課文中的部分語詞,你讀了有什么感覺?(清新質樸、意味深長等)
第二板塊:走進文本,感受形象
(1)要求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閱讀課文,思考從中讀到了怎樣一株百合花,提示學生特別要關注課文中描述百合花的語詞、語句。用心體會。可以用準確簡練的詞語來概括百合花的形象。
(2)組織學生交流:發言的同學先朗讀描述百合花的語句,然后描述自己所讀到的百合花是怎樣的。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如果對同一個語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進行補充發言。
(3)這樣優美的文字,我們要把它讀到心里才對!請大家選擇優美的片段練練,用我們的聲音來表達!
第三板塊:深化主題,領會寓意
(1)課文是描述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到底是什么使雜草變為美麗的花?師用語言創設情境,抓住“純潔的念頭”,三次引讀(百合先后三次說的話)。
(2)你知道它為什么能“近乎完美”?組織學生交流,歸納:信念使生命有了意義;信念使人生有了價值;信念使成長有了力量。
(3)組織討論:課文寫的是山谷里的百合花,可課題為什么寫成“心田上的百合花”呢?提示:聯系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讀一讀,想一想。
第四板塊:情景表達。傾吐心聲
不是所有的百合都有這樣的信念,如果有一株沒有這樣的念頭,你會怎樣勸勸它、打動它、感動它?請寫一段話,用上“不管……都……”。
寫后交流,點評。
教學內容的確定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法能否正確選擇決定著教學內容能否有效走向教學目標。發掘、篩選和整合是教學內容確定的有效步驟。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徑。這和教師的教學理念、語文素養以及教學內容的關注點不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