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芝
摘要: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著農民投保意識弱、社保資金籌措較難等問題。堅持家庭保障與社會保障相結合、因地制宜、逐步發展等原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組織機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以及加速機制創新進程是黑龍江省促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取向。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政府職能;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1-0071-02
我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堅持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保險”,“因地制宜地發展和完善不同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見,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研究農業大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分析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自我調節與政府公共管理相結合的相對均衡的系統。該體系的建立健全能夠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幾年來,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揮了一定功效
國務院于2003年1月出臺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國務院規定,從2006年起,對每位參保農民中央財政出資20元,地方財政出資20元,參保農民出資10元。黑龍江省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2003年,經黑龍江省政府批準,林口縣、寶清縣、林甸縣、海倫市和哈爾濱市呼蘭區成為全省農村合作醫療首批試點縣(市、區)。2004年,這5個試點縣的農業人口總數達到180.37萬人,參合人數達到100.38萬人。2006年,黑龍江省已將試點縣由13個縣市擴大到33個縣市,參合農民已有512萬人,參合率達到了83.7%%。計劃2007年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全省65個縣(市)。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架構初見雛形
2004年,黑龍江省在雙城、訥河、寓錦、蘭西4個縣(市)進行了首批試點,在此基礎上,2006年省政府決定在綏化市和一些有條件的縣市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試點已經擴大到27個縣(市、區),參加低保人數已經達到32.1萬人。黑龍江省將在總結試點經驗和做法基礎上,盡快出臺《農村低保暫行辦法》、《農村低保資金管理辦法》和《農村低保工作操作規程》等配套政策。
3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過渡: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政府和農民的共同訴求
作為公共品的提供者,政府日益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黑龍江省望奎縣委、縣政府在實現脫貧解困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著力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出臺了《望奎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對保障范圍和對象進行了細致地劃分。確定了7種可納入保障范圍和16種不能納入保障范圍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積極探索和逐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農村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得以保障。目前,該縣已有24398名農民被確定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他們可以享受到同城鎮職工一樣領取保障金的待遇。該縣還利用全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的契機。引導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實現自己老有所盼、老有所養。截至目前,這個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萬多人。
二、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原則與政策選擇
1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原則
一要堅持家庭保障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原則。我國目前農村的經濟條件比較差,農民群眾的投保能力從普遍上看還比較低。在政策覆蓋面還未擴大、社會保障經濟活動主體還未完全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農民積極的投保意識還未樹立的狀況下,農民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待遇,“社會保障”的陽光難以普照整個農村。在這種狀況下,社會(集體)、農民家庭必須共同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架構。
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農民生活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各級政府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狀況,相應增加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依法維護和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權益。農村社會保障的立足點必須是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是農村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數量龐大,經濟基礎相當薄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高,農業綜合實力不強,更加需要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過程中,必須做到政府引導與農民自愿相結合。在社會上還沒有一個規模性示范之前,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自覺性往往具有滯后性,需要政府及時引導。強制推行會挫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也會影響整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三要堅持物質保障與服務保障并舉的原則。要正確處理物質保障與服務保障、生產救濟與生產扶持的關系。既要搞好物質上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積極發展社會服務和社會福利事業。
四要堅持因地制宜、逐步發展的原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距很大。各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支付能力也相差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因地制宜地實現當地農民能夠接受、又承擔得起的社會保障形式。形式和標準都不能搞“一刀切”。要立足實踐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
2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政策選擇
一要加強領導,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組織機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離不開卓有成效地領導。要求其領導成員職責分工明確,協作得力。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應該成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由分管領導任主任,民政、公安、農委、教委、團委、婦聯、農行等單位的負責同志參加。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主要是制定本地區社會保障的有關政策、規劃;宣傳、協調各方關系,監督、指導下級農村社會保障委員會的工作的開展,監督檢查各級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物資的管理和使用,并根據全區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狀況,及時對有關政策、規劃進行調整。
二要堅持“重點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建設。應該建立健全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主體,以農村五個保障服務網絡為基礎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方面,主要是合理確定保障對象、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其重點保障貧困戶。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世界歷史經驗證明,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的30年,是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黃金時代”。應對“銀色浪潮”的沖擊的主要策略是,按照國務院(1991)33號文件規定的始終堅持“定政策、定方案、定投保單位和人數、定完成任務的時間和投保數額”的“四定”工作方針,調動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擴大投保覆蓋面,提高投保增長率等措施,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積極、穩妥、健康地發展。
三要加速機制創新進程,促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構建籌資機制。資金籌措難是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要保證中央、地方財政資金以及個人資金及時到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一個重要創新之處是對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籌資及其數量標準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了鼓勵鄉村集體經濟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給予資金扶持,建議國家對其出資采取稅前列支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監督機制。既要加強管理系統內部的監督,監督的重點是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況,又要加強社會監督,并利用新聞媒體、法律、群眾對農村社會保障程序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