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微型計算機》與讀者互動的平臺,歡迎百家爭鳴、暢所欲言。如果你關注IT行業發展,如果你眼界獨到、觀點犀利,歡迎在此留下你的聲音。投稿郵箱:tiand@cniti.cn。
MOTO未來之路依然曲折
郭銘
已經說不清MOTO最后一次引起我錢包的注意是什么時候了。筆者看來曾經的RAZR系列設計真的很驚艷,配合自家非智能系統,用起來頗為順手。再往后昔日赫赫有名的品牌就逐漸淡出了我的視野。
這幾年MOTO時運不濟,私下認為純粹是RAZR的成功讓它躺在普及量和鈔票上,樂此不疲地使用稍微改改就拿出來賣的策略使然。直板從E398開始,翻蓋啟用V3流設計開始,兩大系列就鮮有突破的變化。直到iPhone引領觸摸大行其道,全鍵盤的黑莓有美國總統奧巴馬“代言”,諾基亞、三星、LG、宏達紛紛順應潮流推出新機之時,MOTO才感到壓力倍增。縱觀這幾年MOTO的新機,采用諸如WM或是Linux的智能系列銷量未見大的起色,全鍵盤或是大屏手寫也只是曇花一現。說到底癥結還是在于它的反應力和產品已經無法適應現今變化多端的手機市場,或許抓住谷歌免費的Android智能系統是條不錯的出路。媒體預測在2013年前后該智能操作系統將占據手機智能系統占有率第二的寶座。有谷歌為后盾,又有市場的追捧和其它廠商的同類產品探路,似乎看起來MOTO自行修改起名為BLUR的新一代智能觸摸手機未來一片光明……可事實真就如此?
依筆者來看未必!Android如何熱門,技術支持如何完善,終歸是要由手機廠商自己來進行軟硬件的搭配與再設計。同在智能手機領域打拼摸索許久的三星、宏達這樣擁有完善設計流程,和系統供應商捆綁在一起不同。習慣封閉系統的MOTO缺乏技術上的沉淀,更缺乏不斷用推陳出新完善自我、完善產品的決心。僅僅依靠一兩款造型不算出眾的新品牌去打市場,從對手玲瑯滿目的同類手機中爭搶份額談何容易。
革命尚未成功,MOTO仍需努力。已經快被邊緣化的MOTO倘若真有決心將該智能系統拓展到現有產品線,并針對不同配置的手機有針對性的優化調整系統,假以時日說不定還會重現當年RAZR的輝煌。
Windows 7不值得驕傲
金名
本月底,微軟萬眾矚目的零售版Windows 7即將于消費者見面,但被微軟視作重大發行背后,卻無法掩蓋系統版本號為6.1(Windows Vista為6.O)不爭而無奈的事實。
的確,在Vista發布之后的惡評如潮讓微軟承受了很大壓力,也讓軟件巨鱷更加認真地審視操作系統對用戶的意義。在三年時間里發布兩個Service Pack,并汲取先前操作系統的不足而推出的Windows 7可以說是踩在Vista的尸體上前行——這樣的操作系統不可能會比Vista更糟。無論是一向刻薄的行業分析家給出的熱評,還是低迷市場的強烈期盼全都是因為作為絕對主流操作系統的Vista失敗所引起的正常反應。試想,如果Vista空前成功,鮑爾默還會為Windows 7的今天驕傲嗎?
但畢竟Windows 7來了,誠然它擁有比Vista更出色的表現,但終歸只是一個0.1的版本遞進。小數點后多出的一位代表了很多含義:那是微軟本可以在Vista發售時就履行承諾的證明,那是微軟在權衡投入產出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商業判斷,那是也是微軟強迫全球PC用戶買賬心不甘情不愿做了三年測試的最好證明。誠然如微軟所說,Windows7是值得用戶從Windows XP升級的系統。但或許我們把Windows 7看作是Vista的下一個Service Pack更恰當,披了件華麗的外衣,而本質卻依舊是Vista。在看似美麗的水面下難以掩蓋的是與6.0前輩同宗同源的弊病,玩家們在半年的Windows 7體驗里遇到數不清的詭異問題,有些是因為兼容性不佳,有些則干脆可以稱作是莫名其妙,同Apple用全新代碼堆砌的完全64位操作系統雪豹相比,Windows 7真的只能算做一個不很出色、姍姍來遲的補丁合集,它只是做了Vista當年就應該做的事情。將這樣的Windows 7視作里程碑般的巨作。我實在搞不清微軟的用意。那么預計在2012年之后問世,版本號為7.0的Windows 8算什么呢?
云計算并不安全
方汗
在各大云廠商發布相應云計算平臺的時候,都信誓旦旦保證云計算環境是如何安全、可靠,配備多少多少網絡數據服務器,擁有多少多少的安全保障體系。前不久,微軟旗下Danger公司由于服務器出現故障,致使Sidekick手機用戶的個人數據丟失。微軟稱,Sidekick用戶數據的丟失是永久性的。Sidekick手機運營商T-Mobile也聲明:“我們的團隊仍然在夜以繼日地工作,希望能恢復用戶丟失的數據,但成功的希望很渺茫。”這一事件無疑給熱炒中的云計算、云存儲當頭一棒。
結合之前谷歌尷尬地承認不小心泄露客戶私人信息的事實。看來,我們對于以安全,可靠自居的云計算,不能太迷信,現在需要一個清醒的認識。對于個人重要的信息和數據,必須做好本地備份。自己擁有的或許才是最安全的,別—不小心被“云”忽悠了一把。同時,這個事件也給微軟等大力推廣云計算的廠商敲了警鐘,不要以為自己的云存儲服務器就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一切都將是幻化為浮云。
此次事件也是對云計算這種新模式提出了質疑,云計算和云存儲都在網絡上執行的安全性有待商榷。個人認為,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用一個籃子里面。所以不妨對所有的數據提供本地或網絡的方式進行靈活存儲,而不是單純的將云存儲變成一個“云倉庫”,任何數據都從“倉庫”拿,如果哪天不走運倉庫失火,這樣的損失實在難以挽回。看來,思科CEO錢伯斯稱“云計算是安全惡夢”、Gartner公司稱“云計算最初就沒安全設計”、“云計算是安全臟水”……并不是危言聳聽。
除了云存儲硬件以及云計算模式,云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如何保證也是需要考慮的。在未來,云計算一旦普及,云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更加大,同時攻擊的目標將更加明確,網絡犯罪將可能集中在云計算中心爆發,以微軟、谷歌等為首的云計算平臺將受到巨大挑戰。加強自身的云計算網絡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包括網絡防火墻、防病毒軟件等。
風水輪流轉,今天到誰家?
鄔學亞
話說這世間原本沒有粉絲,看多了《微型計算機》也便分了出來。AMD和NVIDIA兩家的顯卡產品在市場搏殺,室友們也競相分成兩派。每日臥談會都唇槍舌劍,從爭論核心技術誰優誰劣,到什么時期什么樣的顯卡更值得購買。尤其是看完10月上《微型計算機》有關Radeon HD 5800系列顯卡的報道,更是讓AMD和NVIDIA兩家市場上的戰火蔓延到寢室。
在我看來,AMD和NVIDIA的產品在市場來針鋒相對多年,現在前者的產品線愈發靈活多變,用高端單芯片疊加作為旗艦,或將參數合理閹割作為低端型號,既節省了設計成本又縮短了產品的上市時間。按AMD官方公布的產品路線圖,明年第三季度會發布延續R600構架采用32nm的R900系列產品,這對第三季度財報已經出現止跌跡象的AMD來說是個難得的喘息機會。反觀NVIDIA近幾年的獨立顯卡業務不斷受到各方面的威脅,我想這可能是因為設計思路與AMD的不同,導致產品更迭拖沓。自GT200開始,感覺NVIDIA便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是大而全的設計思路,另一方面是晶體管暴增引發的熱遷移和功耗問題。雖然性能的確稱得上王者,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中低端產品線卻備受競爭對手的侵擾。我身邊不少同學都本是向往使用NVIDIA顯卡,最終卻不得不因為各種原因妥協購買AMD的產品。不知道代號為“Fermi”的全新構架GT300能否在競爭對手R800與R900的夾縫里搶灘成功。想要兼顧專業應用的同時還要控制民用市場,我覺著很難。俗話說得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對能否在明年三月前在零售市場看見貨真價實的GT300表示懷疑。
面對這樣類似于半代競爭,每半年相互領先的局面來說,最終獲利的依舊會是我們這些普通的消費者,因為只有AMD和NVIDIA迫于相互壓力而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的同時降低價格刺激消費,才能夠讓我們這樣手頭預算不足的學生獲得真正有性價比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