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國:
體制改革堅持五原則
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蔣建國3月13日在參加全國出版社社長總編培訓班座談時作出強調: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還是一個行業一個單位、一門產業一門工藝,改革則成則興,不改革則敗則衰。要充分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集體的利益,為了自身的利益,新聞出版業都必須改革。他強調,文化體制改革要始終堅持五個原則,即政治方向不迷失、文化陣地不丟失、文藝品種不喪失、公有資產不流失、職工利益不損失。在出版單位改革中,改到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人員,因此,要注重把握好轉企、脫鉤和重組這三個改革環節,并重點研究處理好人員問題,使“老人、中人、新人”利益不受損失。
聶震寧:
數字營銷渠道:建設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說:關于數字出版渠道問題,就是技術提供商也還存在著許多實際麻煩。第一,市面上多數數字產品設計不夠完善,不能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網絡出版不僅僅是內容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第二,互聯網用戶的免費使用習慣對數字產品消費形成了一定沖擊,尤其是搜索引擎巨頭谷歌的“圖書搜索”計劃等更是對提供內容的傳統出版社造成了較大的挑戰。人們吃慣了免費大餐,對網絡的收費服務很難接受,而數字出版產業不解決好服務的收費問題,就無法健康化、規模化發展。第三,終端閱讀設備不夠普及。對于電子書來說,終端的閱讀器顯得非常的重要。對以億計的讀者群體來說,閱讀器普及度不高,且無論從功能還是從效果來看,多種形態的閱讀器也還處于初級階段。
吳航斌:
部委出版社轉企改制的困擾
中國經濟出版社的吳航斌在《中國編輯》撰文說:出版社在轉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困擾和難題。第一,部委所屬出版社與相關部委完全脫鉤后,經營性資產已經從部委機構剝離出去,因此部委無權授權。這就必須找到新的“投資人”對其授權。目前來看,如何確定這些出版社的出資人問題還是個難點。第二,部委所屬出版社轉企后,45歲以上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第三,中央相關部門為轉制企業提供了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是以出版社轉企改制的總體時間表和路線圖為背景。出版社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循著既定路線目標完成轉企改制,就可以享受中央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反之,則不能夠享受。國家政策的核心是促進出版社走向市場,對部委出版社來說,更切實的是,從自身的特別屬性出發,對相關部委交涉商談,爭取有利于出版社自己發展的政策條件。
任殿順:
該專業還是該多元?
中國人民大學的任殿順在《出版發行研究》撰文說:目前,出版企業往往借助政策資源,在打通產業鏈上實現相關多元化。主要表現為,在各省區新聞出版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下,許多出版企業已將該省域的發行、印刷、造紙企業都劃入出版企業,從原材料供應到“編印發”一體化,以求降低各環節間的交易成本且規避風險。多元化雖然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剩余資源和能力,但過度的多元化勢必會降低某項業務特別是重要業務在競爭和發展中所需的資源與能力的擁有量,影響企業成長的動力。如今,一些出版企業規模過于龐大,帶來的是管理成本的增加和運行效率的下降。可見,“大而全”圍繞產業鏈的一攬子“收并”舉措并非一定是成功的。
劉偉見:
版權貿易引進機制應當有目標設計
中國書籍出版社副社長劉偉見在《中國編輯》撰文說:引進是一種學習,但過分引進意味著文化霸權的擴張滲透。在中國,我們很多人已經對傳統文化很陌生,所以,大量的西方文化教育以及對本國文化的疏離,對本國的文化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沒有本國文化的根,我們就會游離不定,完全跟著潮流與形勢跑。所以,我們要在對本國文化的學習有一定掌握的基礎上再多吸收引進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否則將造成本國文化的空心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他國風俗、地理、歷史傳統教育,接受他國文化也始終是一種“隔”的狀態。所以,引進機制應當有目標設計而不是完全聽任市場銷售的左右,但在設計時又要避免文化保守與禁錮,否則更是文化發展的最大制約。
田建平、杜友君:
華文出版走向世界,應從四個方面聯動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田建平、杜友君在《出版廣角》撰文說:華文出版走向世界,主要應從四個方面聯動。一是政策支持;二是國際化出版理念;三是出版主體的市場運作;四是其他部門的配合。政策支持方面,諸如中國政府實施的出版產業“走出去”戰略、“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乃至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系列“文化年”活動。國際化出版理念,是指把自身視為國際出版范圍內的成員之一來從事出版的視野及意識,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國或一個地區。出版主體的市場運作,涵蓋了諸如版權貿易、地區合作、雙邊及多邊合作、國際范圍內物色作者、國內外書展、原創選題的開發等議題。其他部門的配合,即是諸如媒介的支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