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竹林
易中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偉大的民族就應該具有歷史感,我們中國就是個偉大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不曾中斷過對歷史的記錄?!褡x史,我想遲早會到來!”他說這段話的時候,正是中國“歷史熱”的時期。但據去年市場情況來看,學術文化類圖書在2008年的表現乏善可陳,零售市場出現負增長趨勢,許多出版機構開始感受到歷史類圖書不再熱了。為什么曾被一些人吹捧為“全民讀史”的時代只持續了短短幾年就這樣匆忙結束了?
毋庸置疑,歷史類圖書的日漸降溫,是跟該類圖書的質量分不開的。自講史人從高深學府走入民間草根,學術界就有了 “通俗還是庸俗”的爭論。許多人都認為,民間講史者所掌握的資料和專業知識都不足以承擔起“講史”這一重任。還有學者認為,所謂“全民讀史”時代只是一個口號,一些專業的歷史類書籍仍舊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許多人讀的“史”只是文字,并非歷史本身所蘊涵的道理。
這種觀點有對的地方,當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非專業人士寫史的確有不足之處,但這并非是致命的。當年明月就是明證。歷史類圖書的降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量文字、文風以及講故事的套路相似的圖書給讀者造成了審美疲勞。一個普通讀者初讀歷史,可能就是補習歷史知識,但在長時間的補習之后,他自然希望能在故事之外得到一些深刻的東西,比如與某一段歷史相關的政治、經濟等輔助資料,如果不能滿足他的這一要求,純粹的“翻譯”歷史(文言變白話)注定會被市場和讀者淘汰。
百家講壇的學者錢文忠認為,何人寫史與講述方式的變化是不重要的,而接收終端的巨變才是最根本的動因,要適應當前讀者的思維模式,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國》之所以受到很多學生的歡迎,就是因為易中天在書中把人物漫畫化了,符合了孩子們的接受方式和口味。文藝評論家朱大可有這樣一段話可作為歷史類圖書將來的發展方向:“……通俗歷史僅僅有趣是不夠的。一方面是講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是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歷史的闡釋才能有效維系下去?!?/p>
直白一點而言就是,唯有把歷史學家的深刻和非專業人士的善于講故事結合起來,文史類圖書才能卷土重來,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全民讀史”時代。所以,“全民讀史”的時代并沒有結束,因為還沒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