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華 史黔勻 夏錦書
摘要: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才,影響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及發展。文章對貴州省四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和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關鍵詞:貴州省;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教育策略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成才及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主要因素。貴州省高職院校近年來發展迅速,2008年有獨立高職院校23所,普通本科院校14所,獨立高職院校已占全省普通高校的62.16%。因此,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我省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和高職學生的成長。2008年4~5月,我們分別對貴州省四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結果,針對目前我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策略,這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我們采用國內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測查工具——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試。該量表有90個評定項目,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較為準確地評定被試是否具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量表由9個因子組成,各項因子分值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一般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認為個體在該因子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SCL-90的評分標準是每一個項目均采取五級評分制(1~5分),反映不同程度的癥狀,即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我們于2008年4~5月分別對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省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和貴州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發放SCL-90問卷1400份,學生獨立填寫SCL-90問卷后當場收回,共收回1400份,有效卷1353份。其中,男生624份,占總人數46.12%;女生729份,占總人數53.88%。所有調查數據均在計算機上處理。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們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總體狀況分析,并對男女生進行了比較分析。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狀況
我們對1353名被試學生的總癥狀指數位于1~5級間分值程度的人進行了分類統計,篩查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有265人,占總人數的19.59%;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37人,占總人數的2.73%;心理健康問題呈輕度癥狀的有228人,占總人數的16.85%;心理健康問題呈中度癥狀的有33人,占總人數的2.44%;心理健康問題呈重度癥狀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0.30%。
我們對1353名被試因子分在2~5級間分值程度的人進行了篩查,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被試在九個因子中,心理問題分布具有以下特點:(1)有35.33%的人有強迫癥狀,是九個因子分中檢出率最高的一項;(2)有27.86%的人有抑郁癥狀,是九個因子分中檢出率位居第二的一項;(3)有27.79%的人有人際關系敏感癥狀,是九個因子分中檢出率位居第三的一項:(4)有23.65%的人有敵對癥狀,是九個因子分中檢出率位居第四的一項;(5)其他因子檢出率順序為:焦慮21.29%,精神病性19.29%、恐怖18.70%.軀體化14.12%。
為進一步分析被試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將被試學生各因子均分及標準差與全國常模進行了比較,并對其顯著性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高職學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常模,差異極為顯著,表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人際關系敏感與常模的差異極其顯著。
(二)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我們對被試學生中624名男生和729名女生的總癥狀指數位于1~5級間分值程度的人進行了分類統計,篩查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知: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男生120人,占總人數的8.87%,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女生145人,占總人數的10.72%;具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男生13人,占總人數的0.96%,具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女生24人,占總人數的1.77%;心理健康問題呈輕度癥狀的男生107人,占總人數的7.91%,心理健康問題呈輕度癥狀的女生121人,占總人數的8.94%;心理健康問題呈中度癥狀的男生12人,占總人數的0.89%,心理健康問題呈中度癥狀的女生21人,占總人數的1.55%;心理健康問題呈重度癥狀的男生1人,占總人數的0.08%,心理健康問題呈重度癥狀的女生3人,占總人數的0.22%。
我們對男女學生各因子分≥2的檢出率和≥3的檢出率分別進行了統計,并進行比較,結果如表5和表6所示。
從表5可知: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因子等檢出率女生均高于男生,特別在抑郁、恐怖、強迫癥狀等因子上較為突出,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因子次之;精神病性因子檢出率男
生高于女生。

從表6可知: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中具有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女生檢出率高于男生,強迫癥狀最為突出,其次為恐怖,第三是是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第四是敵對,最后是軀體化因子。
為進一步分析男女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性,我們對被試男女學生的各因子均分和標準差進行了統計,并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可知: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等5個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且達到顯著差異水平,特別在抑郁和恐怖因子上差異極為顯著。這表明,女生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癥較男生明顯,其中抑郁和恐怖更為突出。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主要問題
目前,我省23所獨立高職院校(含高專)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院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或心理咨詢室。由于各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視,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總體來看,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項經費投入不足,必要的設備配置不全,給心理咨詢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一定困難。(2)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置不盡合理,導致其工作有效運作難度較大。(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有關待遇未得到很好的落實,激勵機制還未完全建立,使從業者積極性不高。(4)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的教師,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或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本科以上學歷且獲國家三級心理咨師職業資格,或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中級職稱且經心理咨詢專業培訓的人數還不多,使其心理咨詢和輔導水平難以提高。(5)高職院校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副教授以上職稱且經心理咨詢專業培訓的專家很少,使其科研進展緩慢。(6)高職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有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但沒有勇氣進入咨詢室進行咨詢。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從我省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看,應建立院(校)、系、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構,以形成有效的工作網絡,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穩步、有序地開展,并有效預防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高職院校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負責全院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系級設心理健康教育室,負責本系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級配備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由班主任擔任,負責本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應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激勵,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同時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運作。只有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得以提高。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
為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運作,高職院校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向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服務。在“硬件”上,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要有必要的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心理檔案室、心理圖書閱覽室等工作場地,要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測量工具、圖書資料、計算機等。在“軟件”上,要按有關規定并結合實際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要積極創造條件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其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讓他們逐步達到持證上崗。
(三)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不是靠單一的教育形式就能達到的,而需要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以形成合力,才能增強教育效果。
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了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其心理健康知識水平,要充分利用院報、櫥窗欄、廣播、學校網站、展板、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為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常規化,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職院校要統籌安排各專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選修課,學分不低于1學分。
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根據不同時期學生所關注的心理熱點問題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及時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排解和消除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和問題。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社團組織為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達到自助和助人的目的,高職院校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建立此類學生社團,有助于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一般性心理困惑和問題的能力。
積極開展心理行為訓練針對高職生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過于自傲或自卑、意志力弱、耐挫力差、與人合作和溝通意識不足等心理問題,要精心設計各種項目,開展心理行為訓練。通過訓練,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強,進取精神得到培養,心理潛能得到開發,人格魅力得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耐挫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提高,心理品質得到優化。
(四)積極開展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追蹤輔導
為幫助學生排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一方面,要采取面談、書信、電話、網絡等形式進行個別咨詢;另一方面,要對有共同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的學生集中進行團體輔導。為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為學生自我認知提供依據,對在校學生要建立心理檔案。對于可能存在或已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可約請他們面談,并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不定期的追蹤心理輔導。
(五)注重男女生差別教育和各年級的分層教育
從上述調查統計分析可知,諸多原因導致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因此,要更多地關注女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她們解決心理上存在的各種困惑和問題,使她們認知自身的優勢,樹立自信,不斷優化心理品質。高職院校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各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有區別。
(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作用,營造一種樂觀、向上、尊重、寬容的文化氛圍,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極大幫助。優美校園可使置身其中學習和生活的學生情感得到陶冶,心智得到啟發,人格得到提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使他們增強自信,不斷進取。在和諧校園的氛圍中,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使學生盡情展示自我和發現自身價值,并能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積極向上、勇于競爭的精神。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使學生從中學會自我調節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自助能力,從而有效排解一般心理困惑和問題。
參考文獻:
[1]宋專茂.心理健康測量(第二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楊宗義.教育統計學[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3]貴州省招生考試中心.貴州省2008年高考高校招生專業目錄[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康小華(1957—),貴州福泉人,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史黔勻(1965—),貴州都勻人,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
夏錦書(1954—),貴州甕安人,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輔導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