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 公輯
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
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現了以下新趨勢:(1)把發展高等教育作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基礎。美國聯邦政府逐漸改變不直接干預各州教育的分權狀態,不斷通過頒布國家級戰略文本引導高等教育的發展;英國政府介入高等教育的力量愈加強大,已成為左右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導者;澳大利亞政府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發展對國家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振興戰略。(2)調整優化政府與大學的關系。法國采取法律行動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德國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新加坡政府確立了新的“大學問責制”框架。(3)實施以政府資金推動為主的一流大學計劃。德國實施的是“卓越大學計劃”;日本實施的是“21世紀卓越中心計劃”;韓國實施的是“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4)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人才培養計劃。一是重視大學本科教育;二是重視課程的基礎性與綜合化;三是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四是重視開展校際合作。(5)強化高校的質量保障與問責機制。一是嘗試建立新的質量標準;二是加強高校的質量評估與問責機制;三是發揮社會力量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中的重要作用。(6)積極發展高校與行業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合作伙伴關系。一是社會參與辦學日益制度化;二是大學與產業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化。
摘自《江蘇高教》2009年第二期沈健《當前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
關于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貢獻
研究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獨特貢獻或應該達到的“貢獻境界”,對我國大學把握自身的“貢獻點”和“貢獻面”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1)創造“最優標準”,培育“精英人才”。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對精英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在精神內涵上十分一致,那就是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素質。(2)勇擔“人類使命”,挑戰“人類未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應當對肩負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給予嚴格而重要的規定,必須站在為人類服務的角度,對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根本問題給予精確的闡釋和及時的解決。(3)造就“頂尖大師”,貢獻“原創性成果”。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多領域的,但都是高質量的、高水平的。(4)夯實“基礎研究”,追求“開拓性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的開拓性發展,不僅表現在培育頂尖大師、造就原創性成果上,而且表現在服務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上,這種貢獻絕對地依賴于研究型大學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以及對成果的技術轉化和廣泛使用。(5)張揚“大學之道”,哺育人類精神情懷。研究型大學的教學和學習氛圍是獨特的、豐富的、高要求的、實際的、專業化的、個別化的、永不停歇的,學習成為一種終身追求,精益求精成為一種標準,其結果對個人、對社會都是一種創造。
摘自《江蘇高教》2009年第二期耿有權《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貢獻》
關于職業指導的階段發展
各國的職業指導都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工業革命階段。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背景,這個時期的職業指導都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側重于人力資源數量的開發;二是關注靜態的就業,忽視動態的發展。(2)科技革命階段。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的結果,這個時期的職業指導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側重于人力資源質量的開發;二是開始關注職業生涯的發展,學校職業指導體系開始建立。(3)信息革命階段。這個階段是信息時代和全球化所催生的。根據少數發達國家的經驗,也可以將這個階段的特征簡單歸納如下:一是踐行終身教育,追求社會公平;二是職業指導網絡化。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六期李宜嶸《國際比較視野下的職業指導階段發展論》
關于職業教育的“關鍵能力”
職業技能應與一般專業技術有別,即傾向于能夠更好地運用于職業工作的技能,這里自然包括工作方法和社會能力等,但必須是服務于本職工作的。所謂“關鍵能力”的培養,也不能脫離本專業教學另搞一套。從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看,究竟是本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不足,還是跨職業的適應面過窄?恐怕問題首先還在前者。特別要防止有些辦學者借強調通識、強調所謂的培養發展潛力,而掩蓋自己專業特色不強、技能教學力量薄弱的短處。因此,過于推崇“關鍵能力”,弊大于利。使學生扎實地學到一技之長,掌握一專之能,應該是真正的“關鍵”。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七期俞啟定《職業教育推崇“關鍵能力”弊大于利》
關于高校管理的市場戰略
高校借鑒企業管理經營理念來管理大學將是合理的、有效的。企業傳統的或現代的戰略定位方法完全可以作為參考。(1)成本領先戰略。又稱低成本戰略,高校的當務之急是樹立產業意識,提高財務效率,節約開支,合理降低和控制運行成本,從而提高學校的競爭力。(2)差異領先戰略。又稱差異化戰略,高校要發展,就要做大做強,尤其要在差異化(特色)辦學方面下足工夫,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3)目標集聚戰略。每個高校的專業設置不一定都是五花八門或大而全的,完全可以采取主攻某個特定的“顧客群”——比如以某一專業大類為主的目標集聚戰略來獲得競爭優勢。(4)藍海戰略。藍海戰略的靈魂在于通過價值發現與價值創新,企業可以避免常規“差異化”戰略的高成本、高投入與高定價,在低成本中體現差異化,在差異化中實現低成本,實現買方、企業和社會的多贏局面。高校在自身的品牌建設等方面完全可以借鑒藍海戰略以取得領先的優勢。(5)長尾理論。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了著名的“長尾理論”,即只要存儲與流通渠道足夠大,那些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銷售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相匹敵。近年來逐漸壯大與完善的、基于網絡的教育模式,實際上就是“長尾理論”的鮮活應用。它不僅開創了我國遠程教育的一種新模式,實現了社會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更使得教育的“長尾”更長,效益更佳。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八期黃兆康《高等院校的產業意識和管理實踐探討》
關于高職教育發展的原則
高職教育不僅受市場經濟變化影響,更主要的是它在內涵發展中還借助市場的推力,遵循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原則:(1)效率原則與投資的綜合回報;(2)競爭原則與資源的優化組合;(3)開放原則與辦學的多樣手段;(4)創新原則與優勢的確立鞏固;(5)地方原則與戰略的基本定位。
摘自《廣東教育(職教)》2009年第三期楊東銘《論市場經濟背景下高職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逸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