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世坪
要簽署貿易協議,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日推動兩岸間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能夠盡快抵消“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對臺灣的負面效果。目前臺灣的時間壓力其實很大。
根據臺灣花旗預期,臺灣2009年經濟成長率為1.5%,失業率為4.5%。1月份,臺灣的出口萎縮達到了40%。當臺灣賴以為傲的新竹科學園區有80%、10萬人在放無薪假之時,讓大家明白科技與信息發達后,世界的距離縮小了,沒有誰能置身危機事外。而就淺盤型經濟的臺灣,出口萎縮、內需不足會斷掉臺灣的生路,而兩岸和解與大三通究竟能否救起臺灣也成了重要的觀察指標。
早被邊緣化
從2000年(“東盟十加一”開始那年)到2007年間,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總量提高了125%,東亞提高160%。但臺灣只提高62%,韓國提高91%,新加坡提高84%,和中國大陸簽署CEPA的香港特區,卻提高了252%!此外,泰國提高123%,馬來西亞提高104%,資源豐富的印度尼西亞更提高730%。臺灣接受境外投資是東亞主要競爭對手中提高最少的。這顯示臺灣在“十加一”之后,早已被邊緣化了了。

2009農歷年前馬英九發了消費券,算是有得到島內好評,但如果救經濟能如發消費券如此簡單,臺灣“行政院”就可以裁撤了,一年多發幾次消費券就可以。在基礎性的產業發展方面,馬英九上任以來很少提到對產業的提振方案有看法,因此“經濟部長”尹啟銘也成為下臺呼聲高的“內閣”人選。雖然“經濟部”已經暗地規劃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汽車電子、航空產業、紡織與纖維、車輛產業等15項產業要跟大陸事務部門交流,但是受限于海基、海協兩會的議程,緩不濟急,于是就有了下臺危機。
馬英九上臺后的一大政績是直航三通,對于臺商臺干的休假公旅是方便許多,但是由于臺灣對大陸人士入臺的僵化限制,在推動經濟方面,大陸游客人臺的數量與經濟拉動作用還是遠遠不夠。臺灣與大陸之間,在直航三通后,最重要的還要有一合,就是產業標準的合作合一,以求使得臺灣生產的產品可以無阻礙地進入大陸內需市場。
當前“中韓自由貿易協議”已經在醞釀之中,三年兩載之后很有可能簽署。若韓國產品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殺傷力絕對遠大于“十加一”,臺灣自然不應輕視。而要簽署貿易協議,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日推動兩岸間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能夠盡快抵消“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對臺灣的負面效果。目前臺灣的時間壓力其實很大。
大學生就業危機
臺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2008年10月辦理“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發現大學程度的勞工平均失業率已由1996年7.16%,提高到2008年1至11月的9.33%。也就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中,每10位就有1位是處于失業狀態。另根據民間“人力銀行”的統計,剛剛畢業3個月的大學生,失業率更高達六成以上。雖然統計基礎不同,但是情況嚴重,讓“教育部長”呼吁各大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臺灣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嚴重到必須以就業危機加以視之;否則眾多知識分子無業可就,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學畢業生由1996年的7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23萬人,足足增加了兩倍多,需求面是企業的求才人數無法相應地提升,結果是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加上此波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企業放無薪假或正式裁員都無法解決問題,畢業生的需求更是慘淡。
馬政府也不是沒有協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各種名義的就業方案紛紛出籠,動用的社會資源和累積的政府債務不斷增加。但。目前的增加助理、增加研究生計劃、再就業教育補貼等方案只是以短期就業方式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往后拖延,絕難真正解決其失業問題。短期就業方案具有明顯安定社會的效果,但是對提振企業、改善臺灣產業環境進而最終服務于就業是沒有幫助的。
世界銀行“年度經商研究年報”中,臺灣的經商環境排名下滑。在2008年的評比中,臺灣的經商環境在全球178個經濟體中,排名第58名;預測2009年,在181個經濟體中降為第61名。世界銀行這項經商環境評比共有10項指標:“公司創立”、“建設執照申請”、“員工聘雇”、“資產登記”、“經營績效”、“投資保障”、“稅款繳納”、“跨國貿易”、“契約履行”及“結束營業”。具諷刺意義的是,臺灣在“員工聘雇”排名159名、“建設執照申請”排名127名、“公司創設”排119名,但排名在前的卻是“結束營業”一項,排在第11名,顯示出企業在臺灣創業投資不易、經營不易,結束營業卻是相對容易。
以出口貿易為主要成長動能的臺灣經濟,受到金融海嘯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的影響,無可避免地受到頓挫。而馬政府雖然不應紓困救助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但是對于簡化流程、減少限制、增強效率,讓企業與國際資本更愿意留在臺灣卻是馬政府刻不容緩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