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在自然環境和人類的永恒博弈中,人們已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階段的勝利。從燧人取火那時候起,技術就成為人類手中的大殺器,直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到信息技術的大行其道,人類以壓倒性的優勢逐漸掌握了整個地球的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極其復雜,龐大而充滿了動態活力的非自然產物——社會。貌似人類已經戰勝自然,并相應建立了一套適應自身的發展機制,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現有的環境中不斷的改善而已……且慢,事情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
羅素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指出:“技術給了人一種能力感:感覺人類遠不像在從前的時代那么任憑環境擺布了。但是技術給予的能力是社會性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能力……”
根據先哲的這個邏輯,我們不妨做出如此推斷:人在掌握和應用技術的同時,都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思路誤區,不是用的不足、就是用的過頭了。而這點也好像被我們正在面對的越來越多的新問題反復證實。
與以往相比,信息技術將整個社會和自然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旦發生危機,任何國家和地區,任何企業和組織,甚至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當前的金融海嘯,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或者安全問題,迫使我們審視現有的地球。這個社會和自然之間,社會內部還存在著鴻溝和問題啊!
由瓦特和卡爾本茨們傾力打造的機械化社會,到了大小沃森時期拿上了信息化的拐杖,通過蓋茨、格魯夫和郭士納的全力以赴,讓這個社會終于有了一個數字化的基礎。這個基礎再往上發展是什么?我們無法明確預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起碼能夠讓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不再拼得你死我活讓未來不再充滿難以把控的變數,讓技術不再成為人類手中的對自然的殺器(最終也會傷到自己)。IBM管這個叫做“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不是對大同世界的描述,更不是科幻烏托邦。這是一個趨勢,一個人類社會發展最終需要與自然和諧的趨勢實際上,自打有了計算機這個東西那天起,這個趨勢就出現了,而且以一種加速度,在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軌跡上運行。這也是一個發現,碰巧是一個叫做IBM的公司將其發現的趨勢整理成為一套完全的理論+實踐+創新的體系并且開始滿世界分享。
拋去商業背景不說,“智慧的地球”的確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打開了一條新思路、也許可以說,這條路一直存在,但是通過IBM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塑造這條路正在變得更加清晰和易行。
“智慧的地球”由三個“i”構成路基:
更透徹的感知(Instrumented)
可以說“更透徹的感知”是實現智慧的地球的最基本需求。所謂“更透徹的感知”就是運用身邊一切的感知設備來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數碼相機、RFID等等。當然這里所說的感知設備不僅僅是這些,它是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具體來說,它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隨時隨地感知,測量、捕獲和傳遞信息的設備、系統或流程。通過這些設備我們可以檢測人的血壓、財務數據甚至城市交通狀況等任何信息讓后再將其進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和進行長期規劃。
也許聽起來有些抽象,舉一個簡單的實例吧。據美國能源部的研究結果,由于美國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為了節省能源,美國德克薩斯州,丹麥、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公共事業公司便開始建設新型數字式電網,以便對能源系統進行實時監測。此舉不僅有助于他們更迅速地修復供電故障,而且有助于他們更“智慧”地獲取和分配電力。也許你會覺得這種做法和消費者沒有直接的關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消費者也能夠加強他們對能源消耗的掌控,每戶最多可減少25%的能源花費。此外,“智慧能源”管理還能夠改善可靠性,服務、效率乃至法令透明度。
也許你覺得這個聽起來不錯但是是否能否實現還值得懷疑。每個人身邊的數據量巨大如何才能實現所謂的“更透徹的感知”呢?其實,這些基礎設施已經開始在我們身邊工作了。據數據顯示到2010年,世界上每個人將擁有10億晶體管。這些晶體管也已被嵌入到數十億的設備中,如車、器具、道路等。當這些傳感器有序地利用到供應鏈,醫療保健網絡、城市,甚至河流等各個生態系統中時,更加透徹的感知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更全面的互聯互通(Interconnected)
有了“更透徹的感知”做基礎,“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將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自從互聯網的出現,我們的互聯互通大計就已經開始推進了,你可千萬別把“更透徹的感知”就簡單地理解成互聯網,這里講的是更加宏觀的互聯互通,是“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說白了吧,就是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小到一杯水,大到一個國,只要是有必要的,都能夠聯接到相應的“網絡”中。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跟蹤到你需要的信息。
搭建如此龐大的網絡當然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高速的高帶寬的通信網絡工具,將我們剛剛講到的那些傳感器,個人電子設備,組織和政府信息系統中收集和儲存的分散信息及數據連接起來,然后再進行交互和多方共享。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勢并實時解決問題,使工作和任務可以通過多方協作來得以遠程完成,從而徹底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作方式。
不相信?!好吧,據預計表明,到2011年網絡用戶將達到20億,HSPA(高速分組接入技術)將促成“三種屏幕”(電視、電腦和移動電話)的融合,并有可能實現不中斷的網絡連接。經過這種網絡的結合,數以萬億計的事物將被緊密鏈接。其中包括汽車、家用電器,相機,道路、管道,甚至醫藥品和家畜。
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
是不是覺得可以喘口氣了7通過“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得到了海量的數據之后就萬事大吉了嗎?當然不是!如何通過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指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加工的過程。經過這樣的加工過程,來獲取更加新穎,系統且全面的洞察來解決特定問題。這要求使用先進技術(如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學模型和功能強大的運算系統)來處理復雜的數據分析、匯總和計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數據和信息,并將特定的知識應用到特定行業,特定的場景,特定的解決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決策和行動。如此苛刻的要求我們能實現嗎?當然。IBM的Roadrunner超級計算機突破了“petaflop”限制,每秒鐘可以進行一千兆次運算,而exaflop計算機將實現下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計算速度,即每秒鐘將進行一百萬兆次運算,計算速度比Roadrunner快1000倍。加上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處理的強大性能,他們被應用于處理、建模、預測和分析流程。當前美國次貸危機就用殘酷的現實告訴了我們“更深入的智能化”的重要性。目前,銀行的現有系統已經無法處理隨著抵押債權證券化、融資和交易而形威的錯綜復雜的相互聯系,致使銀行無法得知和管理其風險敞口。此外,這些事情是實時發生的而且復雜性過于巨大,可以說現有
系統對市場已經喪失了洞察力。“更深入的智能化”將可以透過重重的數據迷霧洞悉金融系統內部的潛在危機,從而為金融行業提供更有力的監督與管控,讓“智慧金融系統”有可能成為現實。
在全球性環境危機的逼迫之下的今天,各國學者基于對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的反思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總結,日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將之視為對治療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的良藥。想要做到“天人合一”,首先要與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最鮮明地表達了這種思想。
“智慧的地球”恰巧迎合了“天人合一”的觀點。“智慧的地球”之路通向的目的地是一個更加智能化的世界,涉及個人,企業,組織、政府、自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而他們之間的任何互動都將是提高性能,效率和生產力的機會。隨著地球體系智能化的不斷發展,也為世界提供了更有意義的、嶄新的發展契機。
當然這一切也是基于IT技術的進步作為基礎保障。從IT技術產生的那天起,它就伴隨著人類的進步,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工作產量。同時,IT技術的角色也發生著重大改變。IT技術已經從過去的錦上添花的輔助者,轉型為了每次進步的奠基者。
作為IT管理者的IT經理人,其角色也在逐步升級,從過去其他部門IT技術的支持者,到協調各個部門的管理者,IT經理人的責任日趨重要。在推動“智慧的地球”的進程中,其角色已經上升為勾畫“天人合一”宏偉藍圖的設計者,如何能夠改變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費的生產方式,還給地球更多的藍天即將成為IT經理人工作的最終目標。
當前的金融海嘯、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或者安全問題,促使我們站在一個面向未來全新發展的門檻上尋求創新,實現文明的跨越。今天,我們終于看到,信息技術已經走向成熟并依據“智慧的地球”的理念解決這些世界性問題的重要基石。誠然,“智慧的地球”不是一天就能夠實現的,也不是一個政府,一個企業開展一次行動就可以落實。
“智慧的地球”將來自于每一位IT經理人,每一個IT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中,ITer每邁出的一小步,都是在朝著“智慧的地球”這個目標前進。智慧的ITer將吹響建造“智慧的地球”的號角,充當通向未來智慧之路的先鋒。未來“智慧的地球”將來自于每一個智慧的機房,每一家智慧的企業,來自于每一個智慧的系統,每一次智慧的應用每一項智慧的創新研發,最終這些智慧都將惠及整個人類,這才是天人各異走向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