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調查表明,上世紀50年代,因地質原因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平均每年有1起;本世紀開始上升到2起。上世紀50年代,因氣候原因發生的洪水、風暴、干旱等自然災害平均每年發生2起,而本世紀則上升至7起。
國際救援機構牛津災荒救濟委員會的分析結果也表明,近20年內,因氣候問題爆發的自然災害增長了4倍。1980年代初,每年共發生120起自然災害;而如今,每年約有500起自然災害發生。但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們所持的意見與此有所差異。有些科學家主張,如熱帶風暴,其次數有所增加;但有些科學家卻認為“增加的是強度,而不是次數”。對于熱帶風暴變強是否與氣候變暖有關這一問題,IPCC未做出肯定回答。
專家們認定,地震等地質原因引起的災害與人類活動無關。對有關氣候原因引發的災害有所增加的說法,有人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只是因為媒體等通信手段使信息迅速地傳播,所以使人們產生“自然災害有所增多”的錯覺。
然而,災害所造成的遇難者卻日益增多。牛津災荒救濟委員會的一項報告指出:1985年-1994年的10年間,包括在自然災害中死亡的遇難者人數約為1.7億,但1995年-2004年的10年間,受災人數大幅增加至2.54億人。受災最嚴重的是亞洲地區。2001年以后,亞洲各地區共發生了800起自然災害。印度尼西亞、中國、印度等人口密集的國家受災比較嚴重。3個國家都處于地震帶。
歐洲是最安全的地區。2001年以后,歐洲共發生180起自然災害,多數為森林火災。但是在2003年,熱浪席卷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國家;2007年又席卷希臘、羅馬尼亞等國家,造成5萬余人死亡。
古往今來,危害最大且無有效對策的災害就是地震。目前除了將建筑物建成抗震結構以外,沒有更好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