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霞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霞提出,干部的人事任免,要通過民主、法制的途徑,不能為了要干部年輕化而打破這些制度。恰恰需要進行的是,如何形成群眾信得過的制度化的人事機制。
年齡不能成為機械性的杠桿
我所擔心的是運動式的干部年輕化進程,在青年干部選拔上要防止兩個極端,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談到干部年輕化是有特定的歷史條件的,當時剛走出十年“文革”,干部隊伍青黃不接,一方面很多老干部已經不能工作,另一方面建設又需要大量人才。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小平同志提出干部年輕化、干部四化是有歷史合理性。
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里是講求論資排輩的,等一直排下去,黨的干部年齡老化也就呈現出來。所以論資排輩的問題也是一直需要打破的。
在制度設置上,我們現在看到干部梯隊式的年齡結構安排,一個領導班子結構中年齡就是梯隊式的,在任職中,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年齡,可能就不往上提了,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就可以考慮培養了。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逐步在干部年齡配置以及干部啟用上有了一些制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將這些制度健全,使之成為一個常態型機制,而不是運動式。小平同志當時這樣做是有合理性的,如果今天某個地區還以運動式進行,我就要質疑其合理性、持久性。
干部的人事任免,要通過民主、法制的途徑,不能為了要干部年輕化而打破這些制度。恰恰需要進行的是,如何形成群眾信得過的制度化的人事機制。
在制度化建設方面,我們的問題在于,年齡成為了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了,什么職位什么年齡,一刀切,比如,我們常說45歲還不能上正局,意味著好像就上不了正局了。
年齡成了一刀切的杠子,對干部啟用是很不合適的,關鍵還是要看能力,在干部啟用標準上如果推到了機械化的程度,一定是扭曲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講“年齡是個寶,文憑少不了”,就是說年輕提拔機會多,哪怕大一個月,這個干部再能干也可能不被錄用,而另一個干部,他的能力不強,就因為年齡小一點,可能就起來了。
對于那些年紀可能稍微大一點,但是能力很強的干部而言,其實就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干部到了四五十歲,恰恰到了經驗成熟、可以大展身手的階段,但往往就在年齡問題上被一刀切了。
干部的年齡不能機械化理解,否則會造成很浮躁的心態,為了年輕化而年輕化。我們有些干部為此患了年齡焦慮癥,今年問他47歲,明年問他還是47歲,就是不肯到50歲。
培養年輕人的誤區
對于年輕人的培養,不是說給了什么位置才算培養你,培養年輕人要給舞臺、壓擔子,但擔子絕對不是位子。我現在最擔心的,依照我們現有體制,上了位子就意味著相應的待遇,待遇具有利益誘惑,待遇本身是為了工作需要,但現在一旦上了一個位子,不管工作需要不需要,待遇都給你。
合理還是不合理?合法還是不合法?干部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利益群體了。人們對于年輕干部的質疑,不僅是質疑能力問題,而且是關心為什么就你能夠年紀輕輕享受到這些待遇?
當然年輕人也有一種觀點就是如果不給我位子,我怎么施展我的手腳?但是我始終堅持我的觀點與擔憂。
一定要給年輕人舞臺、機會,但是未必要一下子給他什么位子、待遇,我們現在的體制很有缺陷,位子對干部的誘惑太大了。
昆明目前公選年輕干部的做法有當地的特殊性,不意味著其他地區可以一窩蜂效仿。這幾天報道大學生村官,這也是培養年輕人的地方,而且真正的人才必定要從基層實踐中發展起來。我們現在往往是跟著領導跑的人、領導看得見的人提起來快。
我們應該多途徑地培養年輕人。現在大學生出于就業壓力,進入基層的也比較多。
從全黨來看,是否就到了一個干部年齡結構老化的緊迫關頭,需要未雨綢繆、解決新老交替的問題?目前的干部結構,我認為從年齡上不是大問題。干部年輕化千萬不能形而上。干部結構是一個金字塔式的,越到高層,人越少,打個比方,一個人45歲爬到廳局級,一旦他意識到再往上晉升無望,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惰性,同時他卡在這個位置,下面的人也就沒有上升的空間。
現在,為了給一些干部希望,造成一些領導崗位職數的膨脹,久而久之會嚴重影響干部隊伍的活力。
還有一個問題,刻意去培養年輕干部,其結果未必能如意。如果把干部用人制度進一步創新、改革,真正尊重實踐中的干部,讓基層實踐中有才干的干部通過干部制度改革創新,也能夠脫穎而出,比刻意提拔、培養的人可能更有實踐優勢。
實踐出人才,但是真正在實踐中的干部現在起來又很難。掛職、鍛煉的干部,掛著掛著就成實職了,反倒基層干部沒了空間。有些地區,長期在基層努力做事的干部,因為沒有合理的啟用上升機會,心都寒掉了。
我并不是反對年輕人委以重任,年輕人有他們的優勢,我只是說要建立一個開放性的多渠道的干部選拔機制。要重在實踐,給人才公平競爭的通道。
搞年齡歧視,對年輕人還是中年干部,都不公平。歷史的重任終究是要交給年輕人的,我們不能光盯著幾個有潛力的年輕人,將他培養到領導崗位上去。
我們要創造一個廣泛的平臺,讓所有年輕人都有施展他才華的機會。
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有多少人比多少人更聰明?不見得!人才是多種多樣的,不見得做領導的才是人才,各類人才有各類人才發展的空間。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我們現在都把眼睛盯著官位上,這會對年輕人造成誤導,都去在不健全的體制內追名逐利。所以,我覺得干部的活力不是用年齡來解決的,而是看你怎樣啟用真正有能力的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多少60歲的人就真的老態龍鐘到不能做事了?除非身體有病,年齡真的不是影響工作效率很至關重要的因素。
改革開放30年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很多,因此,我認為學歷也不是一個硬杠桿。難道專科學歷的人就不行了?真正實踐出來的人才,未必有學歷。
學歷和能力不是一回事。人才最為關鍵的,我認為是他的政治素質,以及他的才干是否適合這個位置。
由于地區差異,一些地區吸引人才確實不得不以提供一定的職位作為條件,有一定合理性,不能輕率否定,關鍵是引鳳凰也別冷落了自己家人。
我們要以能力考察人,而不是以年齡劃分人。我們的干部隊伍關鍵問題不在于年齡,而在能否有一個健全的干部制度,讓各種人才都能擁有施展才能的空間;能否有一個公平的用人制度,讓群眾和黨員信得過的人上去。
我們的年輕人、年輕干部要明白,一個位子意味著一種責任、擔子,而不是一種享受。
現在上了一個位子跟著就是一大堆享受了,能上不能下,永遠就是干部了。這和小平同志當初講的破除干部事實上的終身制是同一個問題。
現在年輕人報考公務員熱,很大程度也是看中了公務員的待遇,干部要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打破干部待遇事實上的終身制,不要讓干部們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階層。
任何一個國家,希望總在年輕人身上,80后是真正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人,因此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我并不反對有能力的年輕人走上領導崗位,但這樣火箭式提拔年輕人,我確實擔心會不會拔苗助長,干部培養畢竟是有一定規律的,水到渠成,不能急功近利。
只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干部選拔機制,才能培養出更好的接班人,真正擔起國家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