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馬列主義社會學教授金子強認為,“80后”生于改革的年代,束縛少,開放度大,腦袋靈,是前面幾代人無法相比的。因此,這代人是很特殊的,他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當然獨生子女也有他們的缺點,但總體而言優點大于缺點。
我們的社會呈現普遍的奶油化趨勢,20多歲的小伙子把自己視為男孩,哪有那么多“孩”,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小,早就是成人啦!我們對這批“80后”的年輕人擔任政府部門要職不太放心,因為我們也潛意識覺得他們還是孩子,這是長期奶油化的結果。

爭議,與“80后”標簽并沒有必然聯系,當初我們擔心“70后”是垮掉的一代,現在看看,垮掉沒有?這是一種老人心態,永遠都會有“后”的問題,過幾年“90后”、乃至“00后”登上歷史舞臺,也會有類似的爭議。
當然通常我們的干部是從基層一步步提拔起來,優點在于實踐經驗豐富,缺點就是眼界不夠。用公開考試的方式選拔的年輕干部,學歷高、知識面廣,但缺點是實踐經驗不足。
黨政機關有些崗位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有些對經驗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并不一定所有的位置都不適合年輕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領導干部代表著公權力,很多人擔心背景問題,折射出我們以往在干部選聘制度上透明度不夠,老百姓還有疑問。
我們不反對年輕人擔任領導職務,但是一定要有一套嚴謹的程序,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拘在哪里,格的尺度又在哪里,這些都與透明度有關。我們現在有太多偶然性在里面了,這個偶然性說明我們的規程還沒有足夠成熟、足夠透明。
干部任用要朝著一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發揮公開選聘制與基層選拔制的優勢。干部年輕化也不是越年輕越好,而是要老中青結合,而且還要研究哪個層級的干部,老中青搭配比例如何最好?
希望寄托在年輕的一代,我們無需對年輕一代過于悲觀,“80后”生于改革的年代,束縛少,開放度大,腦袋靈,是前面幾代人無法相比的。因此,這代人是很特殊的,他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當然獨生子女們也有他們的缺點,但總體而言優點大于缺點。
我的感受,“80后”是很有個性化的一代,我們流行的歌曲,在改革開放之前都是強化“我們”、“咱們”,集體性強烈,現在流行的都是“我”,減輕了對個性的束縛。
我覺得個性化張揚優點是有利于創新,但缺點是必須要加強群體主義的認同。而創新恰恰是一個民族很重要的發展動力。
“80后”就具備這樣的個性化優勢,可以給官場帶來新氣象。公權原則與個性追求有矛盾的地方,但不是不可調和的。
如何把“80后”既有的個性特征和進入政壇必須遵循的社會規則結合起來?我們欣賞他們,提拔他們,不懷疑他們,發揮他們的個性,但是隨心所欲也不行,關于他們的缺點,就看我們如何智慧面對,引導、制約。在談及規則時,千萬不能把“80后”同化了,千人一面。
我教學中發現,“80后”比“70后”更加現實、開放,但又比“90后”收斂。“80后”的這些特點,進入政壇可能會給我們意外驚喜。課堂上,“60后”不提問,“70后”少提問,“80后”敢提問,“90后”敢亂提問。你就可以看到一代代人的不同。
沒有棱角未必就是好事,要成事,一定要在規矩中顯個性,在個性中遵規矩。我們長期以來創造力不夠,就是因為個性化不足。
后生可畏,沒有必要過于擔心年輕干部的政治信仰、處事策略,我們的社會某種程度上已經呈現“并喻”甚至“后喻”社會特征,胡子短的指導、領導胡子長的,新事物層出不窮,面對身邊突然出現的年輕面孔,我們應該能夠接受這樣的挑戰,對他們多一些寬容,不能輕易打磨他們的個性。
當然,對于“80后”官員,要注意你的個性缺陷會成為你的政治缺陷,教養缺陷可能成為行德缺陷,因此作為公權的代表,你就應該遵循必要的規矩。規矩與你的個性發揮并不矛盾。
當然,規矩也分顯規矩和潛規則,后者就要靠一批批新的干部,一點點去沖破。一個政權,正是在這樣新老交替中保持活力,不斷除舊迎新的。
“80后”不可避免地將登上歷史舞臺,我們不如研究他們的優缺點,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傳承經驗、發揚個性。
其實“80后”中的一部分已經接近而立之年了,通過對他們的審視也有利于今后我們面對“90后官員”、“00后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