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本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口頭表決形式通過一份法案,決定以后在議員開支報告公布后60天內,可以將文本放置網上供民眾監督,目的就是要讓納稅人明白自己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西方政壇官員很難大手大腳了。自從5月8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在頭版扔出重磅炸彈《花費的真相》,揭露議員的報銷明細,牽出一串“大閘蟹”,如今英美嚴格限制報銷的“網”正越織越密。

其實,英國政壇賬目受輿論關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5月,英國最高法院就下令議會公開議員們公款報銷的全部細節,可是直到這次《每日電訊報》揭發了全套報銷內幕,才最終使英國議員的騙補丑聞大白天下。
當地民眾對于政府財務公開的呼聲越來越高。6月18日,在《每日電訊報》揭丑報道已經進行了將近一個月后,英國下議院依照《自由信息法案》終于正式公布了所有議員今年來所有的津貼報銷單,這一舉動被下議院稱為是議會事務透明化的重要事件。
有趣的是,“報銷門”不僅教訓了英國政壇,凡是花納稅人錢的機構見識到了民眾怒火的燎原之勢,也感到主動“表白”才是減輕壓力的唯一之舉。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主要經費來源是用戶支付的接受費,即電視執照費——每名用戶每年要向BBC繳納142.5英鎊的執照費,2007——08年度,BBC的總收入為44億英鎊,其中電視執照費收入34億英鎊——所以BBC不能像有些商業機構那樣隨心所欲地給高管開價,這些年,也一直有人要求BBC公布內部高官、記者編輯等人的工資收入。如今站在“報銷門”門口,BBC選擇自曝,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做法——總比被其它媒體問到腥味后窮追猛打的好。BBC先是公開了董事會成員在2008——09年度的工資和公務報銷單,繼而擴大到前50名高管和前50名決策者在過去5年內的工資和報銷賬目。
雖然BBC部分高管的花銷還是讓公眾無法消化,例如動輒坐私人飛機、住五星酒店,但從讀者的反饋來看,許多人還是認可了BBC的做法,而且覺得多數報銷項目是可以理解的。
“報銷門”不僅讓英國下議院及類似于BBC等機構或主動或被動地增加了自己的透明度,也觸動了美國的議員開支透明化進程。
就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曝丑之后不久,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30日披露了本國國會議員五花八門的報銷賬目,例如佛羅里達州眾議院議員阿爾塞·黑斯廷斯去年花費納稅人24730美元租用一輛雷克薩斯豪華混合動力車,俄亥俄州眾議員邁克爾?特納花費1435美元購買數碼相機等。
和英國議員不同的是,美國議員不能讓納稅人為自己的日常生活開銷買單。美國國會規定,由美國財政部給予議員們一定補貼,以補貼他們的“公務及作為民選代表的開支”,括議員下屬的薪水、旅行開支和路線以及辦公用品等。
根據國會研究服務中心的統計,美國眾議員一年能拿到的政府津貼為130萬——190萬美元不等,參議員獲取的數額為290萬——450萬美元不等。議員在資金使用上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雖然美國參眾兩院會每兩年發布一次議員開支報告,對外并不保密,不過文件從沒有以電子形式發布過,選民如果要了解詳情,必須到國會山辦公樓查詢,或購買裝訂成冊的開支記錄。
就在本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口頭表決形式通過一份法案,決定以后在議員開支報告公布后60天內,可以將文本放置網上供民眾監督,目的就是要讓納稅人明白自己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也提醒議員不要“玩火”。
雖然議員的官方開支報告尚未上網,但是美國也有一些非官方網站一直致力于監督議員及其身邊人(如助理、法律顧問等)的花銷,LegiStorm就是其中一個。上面轉載曝光的新聞有:內華達州參議員約翰?恩賽因6月16日公開承認他與一名女助手產生了婚外情,而《拉斯維加斯太陽報》發現,恩賽因的父母去年給這名舊情人9.6萬美元,聲稱是以禮物形式贈予,而且符合稅法;你知道內華達州參議院多數黨領導人哈里?里德返聘的高級顧問大衛?克朗的年薪是多少嗎?超過500萬美元,而通常這個職位的薪酬都在6位數……在這樣的“監視”下,議員們勢必要對自己的行為自我檢視。正如網站創始人喬克·弗萊德利說說:“開支記錄越容易被看到,濫用開支就會更難。稍有差池,就要花很長時間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