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10年來,我們持續不斷地記錄中國、記錄上海的變遷,現在,我們試圖通過一份榜單來概括這10年記錄的成果。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入中遠兩灣城時的震駭和困擾。這個規??涨褒嫶蟮慕ㄖ郝洌屓瞬挥傻孟?,“小區”這個漢語新詞,是否能夠確切地指稱眼前的居住形態。中遠兩灣城里不僅有迷宮般的內部交通體系,還坐擁一條馬路,一座橫跨蘇州河的橋梁、內環高架和一條輕軌,甚至臨視不遠處的鐵路干線。上海鐵路局一位副局長曾經告訴我,這條從上海通往中國北方的鐵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客貨混運線路。
我到中遠兩灣城是為了尋找兩位年輕的藝術家。雖然他們在手機里頻繁地向我發出向前、向左和向右的指令,我仍然不可救藥地迷失在了高聳入云的樓群之中。最后他們失去了耐性和信心,決定下樓來和我碰面。我步行了十分鐘,終于抵達那座標志性的橋梁,在紛紛細雨中眺望著橋對岸莫干山路上藍色的老廠房,守株待兔,直到他們的到來。
在那次充滿挫敗感的尋訪之后若干年,我再一次進入中遠兩灣城,為的是了解這個“小區”的業委會為何一直難產。那時候,中遠兩灣城已經開發了8年時間。在如何管理這個小區的問題上,幾萬名居民、居委會、街道辦事處和市、區兩級政府管理部門,陷入了日久天長的爭論之中。一次氣氛緊張的會議之后,我走出會議室,想透透氣,發現蘇州河邊的工地上,建筑工程仍然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有人告訴我,那是即將完工的四期工程。
那一刻夕陽西下,蘇州河水一片鮮紅。在繁忙的立體交通網絡、后現代藝術空間、狹窄擁擠的天際線和橘黃色的龍門吊臂下,我看到的是一個《駭客帝國》式的超現實場面。龐大無匹的“城中之城”仍然在擴張它的邊界。我意識到,眼前的景象,正是10年以來上海的一個縮影。
在“影響力十年:1999-2008獨立風尚榜”的評選中,我們把10年來“最具影響力住宅項目”的頭銜送給中遠兩灣城。但我們的評委并非著眼其大。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座“城中之城”,地處上海中心,卻同時“被老外、本地人和農民工分享”。
萬方雜處即便不是上海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是使它從一座小縣城崛起為世界性都市的原動力之一。中遠兩灣城在1999年打樁興建之前,是上海最著名的棚戶區,其居民的家族史,可以毫不費力地追溯到近代以來東南中國的一次次饑荒、戰亂、自然災害和工業化潮流。100多年來,成千上萬的人們來到上海,在這里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情形到今天還沒有結束:在中遠兩灣城里,我們看到,歷史的劇目還在高度濃縮地繼續上演。
“影響力十年:1999-2008獨立風尚榜”是《新民周刊》在創刊十周年之際,以評選的方式記錄城市歷史的一次嘗試。10年來,我們持續不斷地記錄中國、記錄上海的變遷,現在,我們試圖通過一份榜單來概括這10年記錄的成果。
所有的概括都難免是一種簡化,即便如此,概括還是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現實已經變得越來越紛繁復雜。為避免“當局者迷”,我們邀請到五位眼光犀利、言辭深刻的評委。他們是這座城市忠實的觀察者,也是不留情面的批評家。他們為這份風尚榜確立了標準,也確立了我們敘述歷史的語法,保證了榜單的獨立和客觀。
除了因生機勃勃的“雜”而入選“最具影響力住宅項目”的中遠兩灣城,評委們還評出了其他29項最具影響力的事物。這份共計30項內容的榜單不足以覆蓋上海10年來的各個方面——這也不是評選的目的所在。我們僅提供一個觀察城市和敘述歷史的角度。在這個紛繁的城市中,這份獨立的榜單將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認識世界。
每一個項目都有其當選的理由和邏輯。
成就歷史的,難免有體量之大。金茂大廈和已經消失的“亞洲第一彎”,作為城市地標,“大”是其最醒目的特性之一。另一些事物上榜的理由是“新”。“新天地”之“新”是“翻新”之“新”,這讓它成了“外國人眼里的上海,上海人眼里的‘外國”,說明文化的錯置與誤讀,有時候是大有可為的生意。而“新概念作文”之“新”,是“破舊立新”之“新”。一個常見的面向中學生的征文活動,不僅革新了一代人的話語風格,更因為獲獎者如韓寒的“立異標新”,延續了“新概念作文”的生命力,造成了一種“新人輩出”的影響力。
“新”也可能是“舊”的包裝,卻不妨礙其巨大的影響力。在極其成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作者成功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在歷史中漫游的有文化的浪漫騎士。事實是否如此,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與行為藝術相結合的寫作方式已經被廣泛地接受,并且成為了暢銷的保證。當人們為郭敬明這樣的年輕人的成功感到困惑的時候,他們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郭敬明其實是余秋雨的最新版本。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文化苦旅》是10年來極富影響力的文本。
“新”可以成就歷史,“舊”也可以借助喚起回憶,讓歷史還魂。全本昆曲《長生殿》上演,是三百年來頭一回的盛事,《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旗袍,在1960年代的香港重溫1930年代的上海舊夢,這是“新”?還是“舊”?殊難定論。
還魂的歷史不獨有舞臺上的后宮愛怨和銀幕上的海派風情。美術館、劇院和民間畫廊也在慢慢尋找自己的歷史線索,企圖恢復曾經有過的榮譽。1999-2008,這10年的歷史還遠不足以喚起這座城市甚至在20年前還曾有過的輝煌,但經過一段低谷中的艱難歲月,藝術的熱情和生機正在城市中緩慢醒來。盡管藝術與公共關懷的聯姻已經破裂,但在市場的撮合之下,藝術重新走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這至少是值得持續觀察和評價的現象。
人氣可以成就影響。作為中國進入汽車時代的先鋒,普桑因為其巨大的保有量,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型號。很多人都為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傳說中的發達國家而沾沾自喜。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之下,星巴克不再意味著昂貴和平庸的連鎖店文化,相反,它成了急于擁抱國際流行的年輕人心目中高度時髦的符號。夜生活的重新恢復和流行,讓錢柜KTV這樣的夜店榜上有名,它們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折服了音樂工業的傲慢姿態。當然,更加普遍和家常的消遣方式是電視和網絡游戲。當年輕一代因為《傳奇》、《征途》這類網游那消彌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魅力而沉迷不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正隨著電視中的人物的一舉一動而心潮起伏。盡管電視劇《亮劍》是殺氣騰騰的男性劇集,而綜藝節目《舞林大會》是“搞笑+勵志”的舞臺表演,兩者卻在中年人這個最大的觀眾群體中,并行不悖地達到了人氣的頂峰。它們因此入選了我們的榜單。
我們觀察到,影響力正在經歷一次從中心到邊緣的彌散,政治和經濟權力在城市的改造中留下了自己的軌跡,但來自民間、出自偶然和靈感的行動,正在重新塑造市民的生活。我們認為,一些生命力旺盛的草根創造,從位于地鐵一號線陜西南路站的“季風書園”,到曾經人流熙攘的“襄陽路小商品批發市場”,都深刻地改變了上海的空間形態。正如后者不僅是一個城市集市,前者也不僅是一家書店;它們牽動了我們的情感,讓城市變得親切可感,有活生生的人的氣息。所以,當襄陽路市場不得不拆遷而季風書園因租金高企而難以為繼的時候,人們普遍有一種受挫的茫然。法律的秩序和經濟的規則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東西,現在,它們反過來開始擠壓我們的生活。這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在深度參與了勇于批評的1980年代后,這個城市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沉默時代。蟄居上海北郊的湖北人胡戈,以《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樣劍走偏鋒的評論,尖刻地嘲笑了中國電影的似是而非。這個視頻的影響力,決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短命,實際上,胡戈無意中拓展了嶄新的新的話語領域,那就是視覺化的、個人性質和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的網絡空間?!巴炼咕W”是這個時代潮流的代表之一。
對財富的追求是過去10年——其實遠不止10年——里最激動人心的事。6124.04,上證指數在2007年10月16日創造的這個神話,現在已經成了一個苦澀的笑話,但它所包含的有關財富的夢想——不管它們是否還有機會實現,足以讓這個數字成為1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數字。
最后,以百萬計的農民工完全具備榮膺“最具影響力新上海人”的實力,但評委們選擇了更有趣的觀察角度。他們把這個稱號給了多達50萬人之眾的在滬臺灣同胞。來自臺灣的投資帶動了上海的產業升級,更加重要的是,他們的存在給了我們更多的歷史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