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在安利的舞臺上,他們享受著創業的艱辛、成功的喜悅,也體會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在5月18日的“責任、風采和榮耀——2009安利上海志愿者協會年會”上,有幾名安利的營銷人員引起記者的關注。他們不僅是成功的推銷員、出色的志愿者,而且在加入安利之前還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有著不同的加入安利的原因和“做安利”的成功經驗,而且有著共同的回報社會的強烈愿望和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在安利的舞臺上,他們享受著創業的艱辛、成功的喜悅,也體會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徐建偉:從“治病”到“治未病”
41歲的徐建偉是安利志愿者中比較少見的醫學博士。這位上海長征醫院曾經的骨科主治醫師,妻子是我國骨科學和創傷外科學的奠基人、第二軍醫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屠開元的外孫女。可以說,徐建偉很早就過上了事業家庭雙豐收的幸福生活,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在救死扶傷之余,為社會再多做一點貢獻。
徐建偉的奉獻精神也許源于他的童年。他一直在記者面前說自己是“窮怕了”,所以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想以自己的綿薄之力惠澤他人。徐建偉小時候家里很窮,他是父母生的4個孩子中最小的,家里只靠父親一個人的收入來維持生計。建偉從小就很懂事,在交大附中念書時,由于成績名列前茅,被推薦到二軍大就讀。“我當時的成績本可以考北京協和醫學院(現在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但二軍大是免學費的,學校還發服裝。”就這樣,希望提前減輕父母生活重擔的徐建偉1986年進入二軍大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并以全系第三名的成績畢業。
1992年,徐建偉進入二軍大防化教研室工作,當時500多元的月薪已經相當豐厚,但是他感到每學年27.5課時的教學任務實在太輕松了。于是,徐建偉主動要求調到長征醫院工作,希望在醫療第一線以自己的所學幫助他人。他兩次主動要求當住院總醫師,這是一種在大型醫院設置的崗位,目的是為了讓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前承擔較多的工作量,以鍛煉自己的業務水平。住院總醫師每周工作六七天,每天24小時內均要在病區或附近,以便隨時在崗。在如此高強度的鍛煉后,徐建偉成為一名骨科醫生,擅長于創傷骨科,特別是脊柱外科傷病的診治和手術。
2002年,徐建偉被上海市衛生局評為“醫苑新星”。翌年,他主動參加長征醫院到寧夏西吉的醫療服務隊。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在西吉縣人民醫院給數百名病患看病,校正當地醫生石膏制作方法及提升石膏治療技術,還捐了一些手術器械和書籍。2004年,徐建偉提前獲得博士學位。
由于工作關系,徐建偉2002年曾去瑞士接受短期培訓,2003年又到美國的脊柱外科教育與研究中心和TSRH醫院等多家臨床機構進修。這兩次的出國經歷讓他有了新的認識:“瑞士是高福利國家,大家很注重生活品質和養生之道;美國則十分注重預防醫學,醫院出現的慢性病終晚期才救治的病例不多,因為大家都注意早期治療。而我國醫院的危重病例很多,許多人的健康投資中有九成是用在臨終前的一個月。”
國外的狀況和中醫學倡導的“治未病”理念頗為相似。徐建偉領悟到,自己在醫院再努力工作,也只是給人治病,而中國醫療系統太缺乏“治未病”的醫生了。2004年開始,徐建偉主要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在探求“治未病”的道路時,發現與安利的健康理念非常契合。兩年后,他選擇從部隊轉業,創立了上海偉卿元商貿有限公司,作為安利的經銷商,從事預防保健、營養和健康咨詢。
不再是軍人,也不再是全職醫生,徐建偉可以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做喜歡的事。
在“治未病”的同時,他在湖南路街道延慶居委會辦了一年的免費講座,如今也是世博志愿者講師,宣導世博文明。他還把自己家里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間辟為工作室,給小區居民義診,做一些骨科方面的保守治療和健康咨詢。他也加入了安利上海志愿者協會,把志愿活動當作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和快樂的源泉。
徐建偉從小就喜歡古典音樂,可惜小時候由于家境和時代原因沒有堅持學一門樂器。如今,他定期在自己的辦公室舉辦音樂沙龍,奉行孟子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三年來,他還通過居委會和學校,資助小區里的一名貧困小學生每天一瓶牛奶,還贈予他不少書籍,但始終沒有在這戶人家面前露面。“我不求他因此感激我,只希望他能夠健康成長,將來回饋于社會。”徐建偉說。
高孝民:藝術助人,慈善益己
與共和國同齡的高孝民是小有名氣的海派畫家。如今他又驕傲地自稱是一名“老志愿者”。
高孝民的藝術之路并不平坦。由于“文革”期間高校停止招生,從小喜歡畫畫的高孝民1968年被分配到建筑單位工作。5年后,高孝民進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給科技圖書畫插圖。“文革”結束后,高孝民考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他兼作國畫、版畫及油畫,尤擅國畫山水。師承當代著名畫家林曦明先生,數十年筆墨耕耘不輟。高孝民還是當代中國少有的文武兼修的藝術家。他從小拜師習武,精通多種拳術,曾在上海武術院的研究室工作,獲得過上海市太極拳冠軍。他一手創辦了江東武術協會,曾在上世紀80年代初給上海市公安局的上千名干警培訓擒拿格斗術。

1998年是高孝民的人生又一次轉折。那一年,他成功開了個人畫展,而后市體委又派他去阿聯酋教武術。但是高孝民放棄了做“洋教頭”的機會,因為他剛剛成了安利的營銷人員,正想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我學畫、習武,都是想尋找錢財以外的人生價值。安利文化的真諦是幫助別人,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
高孝民的妻子黃小琳是一名老黨員,此前一直在東方醫院工作,如今也和丈夫一起“做安利”、做善事。2003年,黃小琳在洋涇街道舉辦的活動中得知街道一年要拿出上千萬元來資助貧困居民。她回家和高孝民商量后準備出資幫助5名貧困少年,以此減輕國家的負擔。他們和街道簽了約,由街道聯系附近的初中和技校,找來5名成績不錯但家境貧寒的孩子作為受助對象,一連3年給5個孩子交學費。但是,他們從沒看到孩子們的成績單,這一點讓高孝民心里有些疙瘩。“我沒想過要見這些孩子,但是他們成績優良是我們資助的前提。”3年后,由于搬家,高孝民夫婦的這一善舉未能繼續下去,這讓兩人有些遺憾。雖然他們后來收到了洋涇街道送來的榮譽證書和錦旗,但高孝民更希望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幫助更多人。
2005年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安利上海志愿者協會也在這一天正式成立。高孝民感到自己“找到了組織”。如今,安利上海志愿者協會的注冊成員有806人,其中50人是安利員工,756人是營銷人員,高孝民就是其中之一。
高孝民除了積極參加日常志愿者活動外,還義賣自己的畫作籌集善款。去年5·12汶川地震后,高孝民也捐了不少錢。去年底他開了個人畫展,準備把賣畫所得的近8萬元都捐出去。他自己曾聯系過一些捐助項目,但并不理想,原因是“難以了解和掌控這些錢用到何處”。安利上海志愿者協會得知高孝民的“煩惱”后,積極幫助他尋找合適的受助人。“功夫不負有心人”,6月1日,高孝民作為志愿者參加了公司組織的“百館爭輝 添彩世博”的公益活動,見到了安利公司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實施的“陽光計劃”的受助學校的小學生,孩子們那種求知的眼神一下子就打動了高孝民,他很快決定把錢用在安利資助的兩所些流動兒童學校,幫助孩子們開展藝術活動。高孝民說:“我有時間,還可以到學校給孩子們上上繪畫基礎入門課。”
步入花甲的高孝民驗證了“藝術家不退休”的規律,“高孝民山水畫展”今年2月又開幕了。作為安利的一名營銷高級經理,高孝民幾乎每年都有兩次海外培訓的機會。今年3月,高孝民剛剛參加了“安利心印寶島萬人行”首發團,有幸參觀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游覽了寶島臺灣的青山秀水。他下一步的計劃是用國畫手法來表現各國風情。當然,義賣所得還是會支持公益事業。
讓高孝民高興的是,自己在做善事的同時也變換了心境,逐漸成為一個平和的人。由于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事業成功的高孝民以往對獨生女兒特別嚴厲,父女倆的關系一度十分緊張。隨著自己成為安利一員,受安利“家庭基石”理念的影響,高孝民知道了尊重別人、鼓勵別人的重要性,他逐漸放下了藝術家的清高,懂得如何與女兒溝通了。如今,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女兒留在京城從事配音和影視文學創作,也是一名繪畫愛好者,算是繼承了父親的一半衣缽。“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這就是高孝民這幾年從事志愿者活動中感悟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