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
北愛爾蘭的刺殺和爆炸比過去減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遠沒有終結。
北愛爾蘭的刺殺和爆炸比過去減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遠沒有終結,講述北愛和英國糾葛的電影佳作頻出,從《邁克爾·柯林斯》到《哭泣游戲》,從《血腥的星期天》到《風吹稻浪》,包括去年英國年度最佳作品之一的《饑餓》。至于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其他部分,是真的要平靜得多。大概是因為地理上的親密關系,蘇格蘭和威爾士印象中就沒有北愛爾蘭那么叛逆,它們看上去和英格蘭是米字旗下的好兄弟——但《命運之石》這部電影,仿佛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偏見而來的。
這部電影的意思是說:蘇格蘭人也是獨立而自由的,蘇格蘭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不會臣服于英格蘭王的統治。
故事得從一塊瘋狂的石頭講起。它不是什么寶石,但根據凱爾特人傳說和《圣經·創世記》,雅各布看見天使時,腦袋底下枕著的正是這塊石頭。后來它被保存在蘇格蘭珀斯郡的斯昆修道院里,于是得名“斯昆石”。這塊帶有靈跡的石頭,在四百多年間一直作為蘇格蘭歷代國王的加冕石,那些真命天子登基時就坐在這塊“斯昆石”上。它是王權的象征,同時也是蘇格蘭的標志。
13世紀,愛德華一世征服了蘇格蘭,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倫敦。作為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在英王王權下的象征,它從此就保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圣愛德華寶座下。不過據說愛德華被騙了,斯昆修道院的僧侶們在大難來臨前把石頭藏了起來,此后一直處于圣殿騎士團的庇護下。
也曾經有英國國王說愿意把石頭歸還蘇格蘭,但這張空頭支票一直沒能兌現。1950年,《命運之石》的好戲開場了。圣誕節,倫敦人正沉浸在香檳的微醺里,四個蘇格蘭來的大學生,經過了周密的策劃,騙過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看護人,也騙過了后來在英蘇邊境設置封鎖線的倫敦警察,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塊屬于蘇格蘭人的石頭偷回了格拉斯哥。消息傳出,蘇格蘭萬千市民涌上街頭慶祝,就像華萊士在《勇敢的心》里那樣高呼著“Freedom!”
一年多后,蘇格蘭為“斯昆石”的回歸舉行了正式典禮,得知消息的倫敦警方立馬派人把石頭運回了英格蘭。一直到1996年,英格蘭才把石頭歸還給蘇格蘭,但仍存放于駐蘇格蘭部隊總司令部所在地愛丁堡,而且頒布了政府法令,來日英王加冕,這塊石頭還得回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圣愛德華寶座下。盡管那四個孩子的“壯舉”對最后的結果幫助不大,但蘇格蘭人到今天仍感謝他們為“斯昆石”所做的一切。1992年,參與偷石頭的學生伊恩·漢密爾頓把這事寫成了一本回憶錄(就是電影劇本依據的原著),成就了一首青春之歌,見證了一段戰后的冒險傳奇。
千萬別指望它是一部精彩的偷盜片——以為是校園青春版的《偷天陷阱》什么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游客的信任近乎放縱,警察也總是輕易地相信這些貌似誠實單純的孩子。它只是憑著運氣和一點點狡猾,憑著對民族的想象和想做大事證明自己的少年野心,僥幸逃過了一時——可也逃不了一世,后來英格蘭人沒放過“斯昆石”,不就是明證嗎?
不過,這趟驚險旅程無關宏大倒也無妨。伊恩的爸爸總覺得他在學校混日子不成器,想說一句“兒子我為你驕傲”都那么難。伊恩帶著蘇格蘭的象征回到家里,提心吊膽地對爸爸說,你看報紙頭條,那是我干的。正等著挨罵的時候,爸爸終于開了口:“兒子,我為你驕傲。”一直教育兒子愛蘇格蘭并不需“總掛在嘴上”的父親,終于在這一刻找到小男孩身上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