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需要關注的,一是投資的去向,二是投資的效用。
我來問大雪:
銀監會辦公廳最近發出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把好審查關,確保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難怪經濟數據還沒反轉,股市已經從低谷往上漲了75%,樓市兩個月就爬到了歷史高點。要是國家用來刺激經濟的4萬億,都這樣七拐八拐走了岔道,那刺激方案不是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大雪來回答:
蘋果砸到牛頓的腦袋上是偶然,但蘋果熟了就要掉下來是必然。由政府主導的刺激方案被打折扣,幾乎跟蘋果會從樹上掉落一樣肯定,并不因為政府在美洲或亞洲而有例外。那么怎樣花錢才能不被打折呢?弗里德曼先生發明了一個消費矩陣,用來分析不同花錢方式的效率和成本。消費矩陣包含了四種消費模式: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花自己的錢,為別人辦事;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
模式A: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比如自摸腰包去飯館吃一頓,既會節省著花又會花得有效。模式B:用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比如報銷,只要在預算的范圍內,一定是不花白不花,變著法子把錢花光,花錢的效用打了折扣,損耗是報銷額和實際所需的差額。模式C:用自己的錢,為別人辦事。比如捐助山區小學,由于不一定了解對方需求,所以花錢的效用難以最大化,但因為自己掏的腰包,所以損耗會被盡量控制。模式D:用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既沒有數量的約束或者自定數量,又不了解別人的需求或者說根本不想了解,往往把錢糟蹋了事,把錢轉到自己腰包也是常態。損耗一定巨大了,花錢的效用也最糟糕。
那么,難道我們要跟自由主義一條褲衩,否定各國政府干預危機的刺激方案?除非給中1500萬大獎才這么干。理論上說,如果把4萬億分給老百姓,老百姓會藏在床底下,只拿出很小一部分來消費;實踐上來說,在一定時期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GDP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我們所需要關注的,一是投資的去向,二是投資的效用。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需要極高的監管成本。
財務雞湯郵箱:greatsnow@126.com(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