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
再過十年八年,無論熱度還是力度,新加坡的“學習中國”,必將超越中國“學習新加坡”。
最近,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開始設立選派留華學生的獎學金,這顯示新加坡政府對“中國經驗”的重視,已上升到另一高度。
在我常駐中國的10年期間,曾接觸過不少新加坡留學生,他們中有的是部門保送、有的是自費留學,也有一些利用派駐中國的機會,自發進修課程。
我就認識幾位到北大、清華和復旦深造的新加坡官員,他們治學之嚴謹、態度之認真,讓人刮目相看,其中的兩位學成不久還升了職。很長時間以來,新加坡學生的“主留”對象是歐美大學,選擇留學中國的,向來屬于少數派。
早期留華的新加坡人,相當一部分修讀文學和傳播類學科,目的是回國投身與中文相關的行業,另一些是教育部公派留學的未來老師。也有專治工商管理或法律課程的,期望日后在“進軍中國”的商道上,能站穩在制高點。
從開始時期的零星選派、自發留學,到后來有組織、大批的選送(比如2001年新加坡貿工部,送出人員到中國讀碩士課程),再到政府部門中高層被送去清華大學讀書,還有不同政府部門頒發獎學金給合適人選到中國,由此看出新加坡政府正逐步把培養“中國通”,當成一項重要國策去執行。
然而所謂的“中國通”,“段數”有高有低,如果僅熟悉一些皮毛文化,或者懂得官場潛規則,就以為“中國通”,說實在話不過掌握了基本功,新加坡更需要的“通中國”人才,顯然不僅僅具備那樣的水平。
既然是國策需要,為了國際戰略的布局,新加坡動真格培養的“中國通”人才,必須能進入知識界、思想界,上通中國歷史、政治與經濟,下達民生與民情,并且對“中國與世界”互動關系有敏銳的洞察力,既能從廣角度理性思考,也能走入基層實地考察,既是研究型人才,也具備參與的熱誠。
新加坡治國理念的主軸是“務實”,因此鼓勵學生留華,是基于深層次的戰略考慮。作為外向型經濟、并已晉升發達國家行列的新加坡,生存之本是維持大國實力的均衡,當主要大國的利益都與其息息相關,國家的利益就會獲得更大保障。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越德國,排名世界第三,其政治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新加坡與中國的交往,已不單純是雙邊關系,而是新加坡國際戰略當中的重要環節。
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的首要關注點是,不斷改善國內經濟政治結構,推動社會變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已能更好地處理與整個國際體系、包括和西方國家及當前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關系,在多極化努力中擴大與外界的經濟、安全合作,不再死守某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顯然符合新加坡的期望。
新加坡自然也注意到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2005年的對華政策講話,這項具備新思維的講話對中國的判斷很精確,他提出中國應當在國際社會作為“利益攸關方”(responsible stake holder)的角色,呼吁中國不要僅僅把自己當成國際社會的成員,而應承擔更多、更大的國際責任。這等于說美國政府間接承認了中國世界性大國地位,認識到中美的伙伴關系。最近中國戰艦到亞丁灣,為深受索馬里海盜威脅的商船護航,就是“中國致力于扮演負責任大國角色”的現實例子,新加坡也樂見這一發展趨勢。
新加坡培養“中國通”,當然是為了更有效地“通中國”,但這不是終極目標,因為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已從上述發展變化中清楚地意識到,“通中國”就是“通世界”的“必經要道”。
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鄧小平訪新三十周年紀念講座”上,與會的幾位中國學者就指出,中國把新加坡列為學習與借鑒對象,早期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經驗,目前則重點關注執政模式。可以預見的是,再過十年八年,無論熱度還是力度,新加坡的“學習中國”,必將超越中國“學習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