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路 涌
在檸檬黃的都市女郎和日用品所代表的消費文化后面,是一些革命時期的肖像,質樸而平靜。
今日·上海——浦捷個展正在莫干山路50號香格納畫廊H空間展出,還有一部分作品在北京展出。浦捷一直住在上海,在過去的20多年里,這座城市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人們甚至可以回憶起新舊轉變的關鍵性時刻。這種速度使得舊的一切尚未完成過渡便已然嵌入了新規則之中,并被慢慢銷磨、邊緣化。
浦捷在社會劇變中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與將來,錯位感與發展意識同時占據了他的思考:在少年時期接受意識形態的教育,今天市場經濟幾乎用實際行動完全替換了原有概念,城市與人正向著現實利益,并仍懷著對記憶中烏托邦的向往而努力提速。
于是,浦捷以檸檬黃為主色調創作作品。他對黃顏色情有獨鐘,因為這個色調始終與中國社會與文化有特殊的聯系。在過去的兩千年里,黃色被設定為歷代皇權的象征色,它成為統領天下與警示民眾的顏色。與此同時,長期皇家獨裁也讓黃色成為文化禁錮與迂腐的象征。而浦捷在十年前開始嘗試將“黃色”融入畫作,并試圖表現中國文化的表里不一。
在浦捷的畫面中,人物被置于模糊的位置,但也是圍繞這種觀念的整個作品,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興奮劑,是這個社會中的“享樂一族”,他們試圖逃避日常生活的沉悶,那些彼此隱約出現在巨大畫面里的人物是超自然的,他們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相似,藝術家削弱了刻畫個性的部位,用歸納推理的手法使他們趨于重復,因為這些畫里的人物是他們的現實生活,是他們的文化,因為都市的實際往往是中和與平庸。這一特征,恰恰緩和了矛盾的情感,中和了諸如消費、裝飾和頹廢的概念。浦捷試圖公正地去平衡當代生活中吸納與排斥的兩面性,因為他的作品強烈地演示了兩個對抗力量之間有效的相互磨合、融解和消化的形態。
浦捷運用現代主義的解構效果,以強化其作品新的視覺真實感,重疊的圖像,即使是片斷性的視覺信息,并且在一個沒有地平線的畫面中,也能使觀者通過色塊、形體構成和人物之間主體關系,獲得其重要的思考過程。重疊的人物在畫面中得到區分,又在邊緣部位互為融合,前景與背景交融,重疊變為幻影,在過去與現代的主體里,浦捷指出了時間,空間、現實、范圍和表現都是屬于那些我們集體吸納或者忽視的慣例,它往往使人無法躲避。
浦捷的油畫同時含有這兩個具有對抗性時代的縮影,在檸檬黃的都市女郎和日用品所代表的消費文化后面,是一些革命時期的肖像,質樸而平靜。畫面中沒有受古典油畫透視法則的影響,而是將人物與主題平面化地組合到畫布上,短促的黑色線條強調了躍躍欲試的活力,卻也顯得短促、虛無和不安。這種前后排列一開始很容易被誤解成某種對比性的聯系,但浦捷以片段性的排列決定了畫面中的敘述模式,這些綿延不斷的作品成為了浦捷表達觀念的詞匯、字母,并組織起藝術家十多年來的觀念和經驗。這種詩意的強調語氣,消化了圖像自身所暗示的對比與抗爭,讓人茫然,仿佛站在時代的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