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滿

一批公司“跑步路演、跑步招股、跑步掛牌”,成為整治爆炒的救火隊。
12月8日凌晨,8家創業板公司發布了招股意向書,宣布將在12月16日實施網上、網下申購。
這是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一個多月后,創業板的第一次擴容。截至12月4日,全部已過會的創業板公司數量為14家,此次第一批拿到發行批文并公告16日開始申購的8家公司分別為:天龍光電(300029)、陽普醫療(300030)、寶通帶業(300031)、金龍機電(300032)、同花順(300033)、鋼研高納(300034)、中科電氣(300035)和超圖軟件(300036)。
創業板的首次擴容,時機微妙。據業內人士透露,在12月4日吉峰農機被交易所限制一賬戶交易之后,市場間一直流傳著因為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遭遇爆炒將引發管理層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整治的猜測。而也許正是因為吉峰農機事件,第二批創業板公司才會遠遠早于市場預估,于12月7日晚間拿到發行批文,正式獲批進行路演招股、掛牌交易!
“跑步”路演
12月7日晚間7時左右,第二批創業板公司中傳出江蘇華盛天龍光電獲得了發行批文,這是截至12月4日14家過會的第二批創業板公司中,首家獲得發行批文,獲準正式進入路演發行階段的上市公司。
隨后,相同消息不斷傳來:浙江金龍機電也拿到批文;陽普醫療也拿到發行批文……截至當天晚間,最終證實有8家公司獲得了發行批文,可以正式進行招股發行程序。
創業板第二批過會公司突然被獲準發行,或許與上周五的吉峰農機被限制交易不無關系。因為吉峰農機一事,讓已過會的創業板公司一夜之間繃緊了神經:市場一直認為,他們也許將在很短時間里“拿到批文”,“跑步路演、跑步招股、跑步掛牌”,成為整治爆炒的救火隊。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原某老牌證券公司投行總裁表示,自10月30日第一批28家創業板上市以來,創業板公司的審批速度明顯下降,截至12月4日僅僅有14家過會,而創業板的爆炒對于新的創業板公司的發行增加了壓力,“管理層對于創業板發行的緩慢和創業板的爆炒很有意見”,因此就有了對吉峰農機的嚴厲查處,也正是這個契機,創業板的上市和發行才正式進入加速階段。
之前,因為欠缺一紙“發行批文”,第二批過會等待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都只能處于緘默期,一直未能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進行推介性接觸。但是,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很多公司在過會之后、正式獲準路演詢價之前,一直躍躍欲試,提前為即將到來的路演作準備。
“聽到吉峰農機的一個賬戶被限制交易之后,我們就意識到創業板市場可能要發生大的變化”。一家第二批創業板公司的財務總監透露,“原本在過會之后,各家公司也都迅速地將路演材料準備好了——事實上只要過會,這也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原本估計的路演時間應該是在12月中下旬,但是現在既然已經拿到發行批文了,那大家當然都很高興,隨即就開始展開路演招股活動了!”
8日,一家接受采訪的已經準備到北京路演的創業板公司某部門總監介紹,“過會后,公司開始一直在規劃12月中下旬的路演活動,雖然這一次發行批文的下達時間要比市場預計的早一些,但是依然還在預計范圍之內——年前要上一批創業板公司,似乎一直就是得到市場認可最多的說法,財務資料之類的路演文件,公司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本周三開始,我們就要開始出發路演了!”
機構“理性回避”?
按照過會后的發行流程,只要拿到批文,公司馬上就可以開展路演等等一系列活動,“一旦進入到這個環節,半個月左右時間就可以掛牌交易了”。“一般是12-30天,最短的12天左右。”原南方證券一位資深投行高管介紹,“拿到發行批文,公司就可以聯系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正式開展路演活動,接下來都是按部就班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根據8日凌晨刊發的招股意向書,此次招股時間安排都相對緊湊。上述公司刊登的公告均顯示,將于12月9日至11日3天內完成路演、推介和詢價工作,11日確定發行價格,16日申購。
另據招股意向書公開的數據統計,上述8家公司擬共發行1.611億股,計劃募投總規模15.97億元,約合平均每家發行數量為2013.75萬股,平均每股發行價9.91億元。其中融資規模最大的為天龍光電,擬公開發行不低于3000萬股,募投項目合計投資2.77億元,規模最小的為陽普醫療,擬公開發行1869萬股,募投項目投資約1.09億元。
因為有第一批創業板上市時高溢價的“誘惑”,第二批創業板公司在接獲發行批文之后,心中最為忐忑的,依然是路演階段,機構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和給出的報價水平。
本周,三大城市都將迎來這8家公司的路演隊伍,而各路基金和機構投資者也應該都會被邀參加——問題在于,已經上市一月有余的創業板首批公司,幾乎少有機構投資者身影,以“高成長性”為招牌的創業板公司,對其到底有沒有投資吸引力呢?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的態度或許能代表一部分基金投資者的觀點。“創業板自上市一個多月以來,市場炒作氣氛一直很濃厚,但是從資金進出的數據來看,幾乎沒有真正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整個創業板的瘋狂狀態,基本上都是游資所為”。楊認為,“目前基金公司也只是對創業板表示關注,但是幾乎很少參與。”
而基金投資者很少參與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創業板的高估值,已經透支了公司未來很長時間的業績,(基金公司)短期內是不會參與的”。
光大證券一位策略分析師對楊的觀點表示了贊同。該分析師認為,“機構投資者一般都不會參與到這些估值過于偏離基本面的公司中去的”。
如果創業板市場繼續延續高估值狀態,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在操作上可能還是會延續一貫的“理性回避”原則。楊德龍稱,“第二批創業板公司的路演機構都會去聽的,參與打新股交易也有可能,但是如果上市后依然是高泡沫狀態,則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可能性還是會很小。”
擴容之急與估值之憂
“創業板醞釀了10年之久,但是首批上市的公司數量太少,供需的矛盾也是引發市場炒作的因素之一”,楊德龍認為,“如果能有市場供需平衡方面的保證,創業板公司的標的足夠多,也應該會對市場估值回歸理性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創業板初期的泡沫,其他曾經有過創業板市場的國家所采取“規范”的手段,使用較多的還是用上市公司數量來沖抵因為交易標的太少引發的瘋狂炒作:大量地推出創業板公司。
截至2008年底,全球有超過41家的創業板市場在運行,其中較為成功的包括美國的NASDAQ,英國的AIM,加拿大的TSX,日本的JASDAQ、HERCULES,中國臺灣的OTC市場以及韓國的KOS-DAQ。以納斯達克為例,其在1971年設立時,就有250家上市公司從柜臺轉來,到了1975年,其上市公司數量已達2467家;韓國KOSDAQ市場在1996年設立時,有場外市場為其輸送300多家上市公司。
而反面典型也有。日本JASDAQ市場的艱辛歷程也證明上市公司數量基礎的極端重要性。1963年,日本JASDAQ市場前身店頭市場設立,盡管當年就有33家企業掛牌上市,但在以后的20年中,只有35家企業上市。1983年,日本店頭市場重組為新店頭市場,轉來了111家上市公司,市場從此才開始出現轉機——但是到目前為止,其依然未能進入世界公認的較為成功的創業板市場隊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認為,給創業板市場擴容,“或許是解決目前創業板市場高估值、高泡沫、高炒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高成長作為生命線的創業板,相對于主板的估值溢價具有合理性,比如中國在海外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也被市場賦予較高的估值,比如百度、攜程的估值都分別達到了80.22倍和53.98倍”。國泰君安策略研究員翟鵬介紹,“但是對于缺乏持續成長能力的公司而言,高估值狀態無法中長期維持,蘊含的投資風險更不容忽視”。
另外,歷史數據亦顯示,創業板市場的高溢價狀態,“很少能夠得到長時間維持”。翟鵬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收益率來看,所有的創業板市場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有相對于主板市場的超額收益,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韓國維持了近4年的超額收益,而英國維持了5個月的超額收益,香港維持了不到3個月的超額收益,隨后創業板指數均出現了大幅度回調”。
“從中長期來看,創業板并沒有超額收益率”,翟鵬認為。
楊德龍的分析意見與翟鵬不謀而合。但是,楊認為,“高泡沫狀態”下的機構投資行為,并非只能觀望而無所作為。
楊德龍認為,“對于目前的高泡沫創業板市場,可以借鑒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當年的網絡泡沫的投資經驗——雖然當時所有帶有.com字樣的上市公司股價都漲上了天,最后破滅的時候也都跌得很慘。但是今天回過頭來看,依然有很多優秀的網絡公司存活了下來,并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