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從小康逐步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是中國的歷史必然,汽車擁有普及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指標。
誰能續寫房地產行業長達十年的歷史輝煌?11年前的一場東南亞金融危機,讓人們領教了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強大能量,而在2009年的今天,面對次貸危機的肆虐,哪個行業才能夠帶領中國最終走出危機的陰影?

面對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調控部門聰明地選擇了房地產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房改讓“論資排輩”的計劃分房體制變為市場定價的商品房體制,由此中國人被壓抑許久的購房熱情迅即爆發出來。體制改革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房地產改革不僅讓中國經濟在很快就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更以長達十年的產業繁榮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只是今日,廉頗老矣。十年房地產牛市,最終讓畸形高房價成為了眾矢之的,也透支了行業發展的全部潛力。此時的房地產市場如果繼續繁榮,房價延續高漲,不僅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反而會加劇金融危機的沖擊與壓力。但不巧的是,當房地產“發動機”面臨熄火的時候,美國的次貸危機又不期而遇。復制歷史、克服危機成為大家的共同期望,但問題是續寫繁榮的又能夠是誰呢?
十大產業宛若成為備選,在4萬億元總體投資框架下,涉及到鋼鐵、汽車、裝備制造等十大產業的振興規劃近期陸續出爐。在十大產業中,誰將會是“長大成了樹的芥菜種子”,最終讓“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其實看透這道題目也并不困難,在筆者看來,汽車行業已經注定成為中國下一個經濟增長的看點。
1月14日,汽車和鋼鐵兩大產業振興規劃率先推出。與其他九大產業屬性并不相同,汽車產業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橫跨消費市場與工業制造業兩頭。前者是當下調控政策最為看重的內需動力,而后者則易于為產業政策所扶持,能夠迅速優化經濟指標。更為重要的是,以汽車產業振興來帶動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不乏成功案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蘇。二戰結束后,日本經濟陷入一片廢墟之中,顯然此時振興經濟不可能再通過軍事工業,經濟發展就只能寄托于民用工業。而要想在自然資源貧乏、國土狹小的日本養活1億多國民,只有依靠高技術和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才能實現。最終日本政府把賭注放到了汽車產業上,并且應對危機的產業刺激動作之快令人咋舌。1945年8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僅僅13天,日本通產省官員就召集了豐田、日產等當時日本汽車公司的首腦,商討日本的工業再建問題。通產省的官員向各家汽車公司表明了政府準備以汽車產業為今后工業發展龍頭的計劃。由此,汽車產業被放到了日本經濟發展的主導位置上。歷史的發展證明,這樣的產業發展選擇是正確的。
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十年來可謂是功不可沒,但是產業發展的弊病也非常明顯: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再造性,隨著房子越蓋越多,市內的土地只會越來越稀少。由于房地產的使用期限往往在幾十年以上,由此導致房價在大的趨勢上只會越來越高。而一旦房價達到市場所能夠承受的頂點,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就會在瞬間崩潰。房地產大廈的崩潰正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與之相比,汽車產業則大不相同。盡管在國內的一線城市已經出現了停車難、交通擁堵的問題,但是汽車產品的更新換代與后續需求仍然會不斷地提升。與房地產市場繁榮帶來的價格畸形暴漲不同,汽車行業繁榮帶來的是“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市場效率在經濟繁榮中被不斷提升而不是被透支。
從小康逐步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是中國的歷史必然,汽車擁有普及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指標。消費拉動需求才是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房地產退出歷史舞臺中央已經在所難免。汲取日本經驗,透過更加積極的產業鼓勵政策,讓中國人也最終成為“車輪上的主人”,這不僅是當下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