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之下,西方各國把希望寄托于中國這個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發動機”上。中國遭遇旱情,令不少外媒擔心中國糧食安全會受威脅,對中國經濟2009年復蘇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放緩世界經濟復蘇的整體步伐,同時影響世界糧食安全。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德國之聲首先把旱情的影響和農民收入聯系起來,嚴峻的旱情意味著“中國農民遭遇困境”,“返鄉的農民又遭遇如此嚴重的旱情,將使本來已經非常嚴峻的生活現狀雪上加霜”。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由于中國農村的農業耕作仍然主要依賴自然降水,所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旱情可能會加重中國農村地區的困難。路透社撰文道,因中國旱情,同日的美國小麥期貨在亞洲市場早盤擴大漲幅。而《朝鮮日報》更加直言不諱,“中國旱情嚴重恐使國際小麥價格暴漲”,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隱憂。
對此,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旱災確實影響農業生產。但從國家整體而言,小麥生產和儲備都是比較穩定的。2008年夏糧豐收之后,國家又增加了收儲力度,所以糧食安全仍有保障。”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用三個原因佐證了徐小青的說法:“一是通過抗旱會把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夏糧在中國糧食總產中所占比重相對比較低;三是我國糧食最近連續五年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