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檀

中鋁參股力拓失敗,不僅對中鋁是沉重打擊,更是對中國打開資源瓶頸的戰略布局的沉重打擊。
通常的想法是以牙還牙,給力拓點厲害看看,一來可以爭取鐵礦石談判權,二來可以為未來的順利收購埋下伏筆。但即便中鋁滿懷憤怒與挫折,也不應該做此小兒女態,而應該在尊重市場規則的前提下,潛心研究如何爭取定價權,以紳士的方式奪回自己的利益。
奪回利權的談判如火如荼。中國正在以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主導今年鐵礦石談判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秘書長單尚華表示,鐵礦石談判中方不會讓步,中方會堅持40%的降價底線;中小鋼企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力與淡水河谷簽訂協議,即使達成了協議,也是廢紙一張;即使談判破裂也在所不惜。作為鐵礦石全球第一大進口國,中國才有權決定亞洲價格。
用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可取之道,中國完全應該爭取定價權,目前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與定價權并不匹配。中國要爭取談判主動有兩個辦法,一是鋼鐵企業與進口企業協調一致,二是壓縮產能。
用行政命令加上嚴厲的懲罰可以在短期內達到效果,但無法抑制企業的盈利要求,從長期來看堵住進口通道是行不通的。
壓縮產能才能讓世界鐵礦石巨頭無法爆炒中國需求。今年1到4月,全球粗鋼大幅減產超過30%,鐵礦石過剩達到2億噸,中國的鋼鐵產能40%屬于過剩產能。由于美國大量印鈔,中國固定投資大幅增加,加之政府收儲因素,導致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資源類上市公司股價大漲。從2月起力拓股價翻番,這也是中鋁并購案失敗的重要原因,力拓通過大宗商品市場與股市獲得了喘息之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目前這一輪固定資產投資的急漲固然給某些人帶來了經濟復蘇的信心,也急劇吹大了資產泡沫,給中國的并購布局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鋼鐵產能不收縮,無法抑制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目前中國擁有1億噸的天量鐵礦石庫存,4月份,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達到5700萬噸。進口量如此之多,是因為貿易商的進口增加,“今年1-4月份,生產企業進口鐵礦石下降400萬噸,貿易商多進口了3900萬噸”,貿易商進口既是為了囤貨以售高價,也是為了鋼鐵期貨平倉所需。由于鐵礦石談判前景不明,6月10日左右,國內鐵礦石現貨價格已經漲至四個月來的高點,并且貿易商還壓貨不發。
單尚華透露,為應對價格上漲預期,近期將由商務部、中鋼協、五礦商會等部門聯合成立鐵礦石協調小組,從源頭上對“倒礦”問題進行調查,調查期間,違規貿易商將被臨時取消進口資質。也就是說,中國將以暫停或者大規模減少鐵礦石進口的方式,逼迫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下挫,這對于日益依賴中國需求的鐵礦石巨頭們是沉重打擊——力拓公司50%以上、淡水河谷公司30%以上的礦石出口到中國。隨著鐵礦石上漲預期加深,將會有更多的貿易商不顧禁令進行倒賣。想想以前泛濫的紅油走私市場吧,政府的禁令能夠禁得了貿易商在厚利吸引之下私下進口嗎?
只有國內鋼鐵企業通過市場化、通過并購重組下決心減少產能,培育出能夠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型企業,中國才能在這盤棋局中獲勝。態度強硬者手中要有牌,否則會形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輸局面。
除了通過談判桌爭取利益之外,中國還可以通過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由于力拓與必和必拓并購涉嫌壟斷,已經擁有了反壟斷法武器的中國鋼鐵企業,完全可以效仿歐洲以反壟斷法制裁微軟的方式,對壟斷企業名正言順地進行法律訴訟,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也是爭取話語權的重要步驟。
此次鐵礦石談判,最可能的結果是雙方不簽訂協議,轉而以現貨價格供貨。這是中國因素對于國際鐵礦石市場的最大改變。
國際資源企業大炒中國需求,中國作為最大的需求國分毫未沾,反而成為被勒索者,做生意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