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莽九晨 本報赴韓國特派記者 屠麗美
中國人過端午節的習俗是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而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韓國江陵地區的人卻是在祭祀本地的神靈、跳著獨有的官奴假面舞。《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江陵端午祭活動現場的親身體驗是,韓國的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雖然名字中都有“端午”二字,但內容卻大不相同。“端午”到底是怎么傳到朝鮮半島的,史書中還找不到答案,不過,韓國的學者坦言“端午文化起源于中國”,這讓幾年前中韓民眾之間有關“端午申遺之爭”的誤會正在慢慢消除。中國民眾現在更關心的是,湖北省日前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努力是否能夠成功。
“端午”到韓國的來龍去脈至今查不清
一度引起中韓“端午”申遺爭論的江陵,位于韓國的東海之濱、太白山脈的東面,1363年起開始以江陵為名先后建制為道、府、郡、市。江陵面積約為1040平方公里,人口有20多萬余。
韓國江陵端午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朝鮮半島新羅時期的史書《三國遺事》中最早提到了“端午”的概念,并記錄了當時人們為祈求平安祭拜神靈。但史書中描述的均為祭祀的場面和內容,而對端午祭如何形成和發展,并沒有更多詳細記載。資料中也提到,端午祭源于祭拜神靈的宗教活動,后來逐漸發展成有實際內容的大型慶典活動。江陵端午祭委員會委員長崔鐘卨告訴記者:“江陵端午祭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一代代流傳至今的,具體是怎么樣形成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在美國歷史學家羅茲·墨菲所著《亞洲史》中,有關于“到公元前3世紀,煉鐵技術從中國傳入朝鮮”的記載,但同樣找不到“端午”如何傳到朝鮮半島的文字。
為查找韓國官方對端午江陵祭的記載,記者還翻閱了韓國駐華使館文化新聞處發送的中文版《韓國簡介(2003年修訂版)》。在這本由大韓民國海外弘報院出版的手冊中,有一段關于介紹韓國節日和假日的文字:“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農民休息一天,表明播種完畢,婦女則煮鳶尾(原文翻譯如此———編者注)洗頭發,消災祈福。在舊時代,端午節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今天,除了一些道之外,人們對端午節的興趣早已減少。”韓國開始為江陵端午祭申遺是2004年的事情,申遺成功是2005年,而這本2003年修訂的韓國簡介中,記者甚至沒有看到有關江陵的介紹,看來韓國人對端午文化有過一段忽視的歷史。據韓國首爾日報社記者介紹,韓國文化保護也走過“先破壞、后保護”的彎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經濟開始騰飛時,也出現了傳統節日被冷落、被西方節日排擠的現象。
端午不是韓國全國性節日
申遺成功的韓國江陵端午祭是指端午期間迎神祭、朝奠祭、端午巫祭、送神祭以及各種表演和娛樂活動,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節日。江陵端午祭的形式一直保存完整,早在1967年就被韓國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遺產,但五月初五端午節并沒有成為韓國全國性節日,韓國政府也沒有規定端午為法定假日。一位在韓國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中秋節、春節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相當高,這兩個節日期間,全國放假3天,所有的人都要回家祭祖。而在現代韓國人的生活中,江陵以外的地方對“端午”這個傳統節日已經相當淡漠,許多大城市的年輕人基本上不過端午節。
據韓國江陵端午祭委員會委員長崔鐘卨介紹,除江陵之外,還有慶尚北道等一些地方舉行端午祭,不過,規模都很小,且沒有什么影響,除此之外其他地方也就沒有端午祭的活動了。不過,江陵民眾的積極性一直很高,每年的端午祭,江陵地區的民眾都會廣泛參與,而且農歷端午當天,江陵地區的民眾可以休息一天,學校在這天也放一天假,這無疑更增添了當地的節日氣氛。隨著2005年申遺成功,江陵端午祭的影響也在慢慢擴大。
江陵端午祭以祭祀神靈為主
一位姓金的韓國女孩告訴記者,她還沒有看過“江陵端午祭”,但她聽過有關江陵端午祭的很多美麗傳說:相傳是美麗的女山神與男山神長期“分居”,只有到這個時候才能相會在一起,就像中國的牛郎織女每年只能見一次一樣,所以才搞得隆重盛大,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巫婆神漢都會聚集那里。
韓國學者的解讀與這位普通韓國女孩講述的浪漫故事有所不同。韓國比較民俗學會名譽會長崔仁鶴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農歷五月初五在韓國也被稱為“端午”,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并且韓國端午祭有一些習俗與中國山東等某些地方相似。人們在端午期間進行祭祀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是疾病多發的時期,在醫學條件落后的古代,人們希望通過祭祀神靈來驅除瘟神,保證平安。不過,他同時強調,江陵端午祭是祭祀韓國嶺東地區的神靈,祭祀的儀式和內容成為韓國民族特有的文化。
與中國端午節不同的是,江陵端午祭是以祭祀神靈為主要內容,目的是為人們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一些習俗也與中國大不相同,如韓國的端午祭沒有賽龍舟的風俗,也不吃粽子,中國人是端午節插艾蒿、懸菖蒲,韓國人則用艾蒿制作打糕,用菖蒲來洗頭。
《環球時報》記者26日下午趕到江陵,近距離觀看了復雜的江陵端午祭過程。在農歷五月初三舉行的迎神祭中,人們拜祭的神靈為“大關嶺國師城隍神”和“大關嶺國師女城隍神”。城隍神傳說是新羅時期“梵日國師”的化身,女城隍神相傳是城隍神的妻子、大關嶺鄭氏家的鄭家女。請神的人員包括當地官員、德高望重的長輩以及巫師等。迎神過程中,當地民眾也會手持燈籠跟在請神隊伍后,繞整個江陵市行進一周。在農歷五月初四至初七這4天時間里,人們要在端午祭壇進行朝奠祭和端午巫祭的祭祀活動。朝奠祭的儀式源于儒家的拜祭儀式,于每天上午9時在端午祭壇舉行,因為是祈求江陵及嶺東地區豐收太平,百姓幸福安康,所以由江陵市官方人士擔任祭祀的獻官,并由當地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長者擔任主持祭祀的執事。4天時間里,江陵市長、警察署長、教育廳教育長和市議會議長輪流擔任一次獻官。端午巫祭則在每天朝奠祭之后舉行,由當地的巫師和民眾共同參與,巫師通過舞蹈、歌唱、表演等形式對各路神靈進行祭拜,而民眾們則可以在巫祭過程中到端午祭壇的神位前燒紙許愿。初七晚,在進行最后一場巫祭之后,人們還要舉行隆重的送神祭,由巫師將今年端午祭用過的祭祀道具用火燒掉,并由請神的隊伍再將兩位神靈的神位分別送回供奉兩位神靈的祠堂,送神祭結束后,才宣告端午祭的正式結束。端午祭期間,人們同時還要進行官奴假面劇、江陵農樂等表演,并開展蕩秋千、摔跤、投壺等娛樂活動。今年江陵端午祭舉行的時間為5月26日至5月30日,據組織方推測,相關活動能吸引200多萬人次的游客。
韓中學者為“申遺之爭”降溫
對于四五年前中韓之間有關端午申遺的爭論,江陵端午祭委員會委員長崔鐘卨認為,韓國并沒有將中國的節日申遺,江陵端午祭的形式和內容與中國端午節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中國國內民眾對此產生了誤會,現在隨著交流的加深,誤會已經在慢慢消除了。
為避免圍繞端午節出現的中韓“文化糾紛”再次被提及,韓國有關方面提早就做了“釋疑”工作。韓聯社5月12日就報道說,韓國國內為解決端午節糾紛,將舉行“韓中端午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體驗活動及觀光交流等多種活動。這是韓國江陵端午祭委員會首次邀請中國學者到首爾進行學術研討,目的就是解釋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的不同之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江陵端午祭體驗現場還特別設置“中國端午節宣傳館”。在5月25日舉行的學術會議上,崔鐘卨說:“從2004年開始,我們每年都邀請中國學者到江陵訪問,此次在首爾召開研討會,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加深相互理解。目前中國國內的很多民眾對江陵端午祭還存在誤解,甚至影響到了兩國的民間感情,我們也是希望通過交流,來消除中國朋友們的誤解。”
韓國江原道民俗學會會長、江原大學教授張正龍認為,端午文化起源于中國,但在韓國已經發展成為了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文化。他還強調,除韓中兩國之外,在日本、朝鮮等一些亞洲國家也存在獨特的端午文化,從保護人類文化的角度出發,各國有必要加強對亞洲端午文化繼承和發展的研究,而且韓中兩國的端午文化完全可以相映生輝,各自發展。
中國代表團團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汪欣告訴記者:“沒想到韓國的端午祭會過得這么豐富,看了迎神祭之后,感覺挺受震撼。我們這次來一方面是宣傳中國文化,讓韓國民眾了解中國的端午節,另一方面也要向韓國學習學習,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前來參加研討會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民俗博士苑利也表示,從人類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尊重韓國的端午文化,而且我國也已經開始啟動端午節的申遺程序,不必對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遺耿耿于懷。另外,苑利還解釋說,申遺并不是將一個節日注冊,而是指有實際內容的具體活動,如果一個節日只有放假、吃東西和購物,沒有文化活動作為載體,也是不能申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保護文化多樣性,就是要保護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同樣的節日,只要活動的內容不同就是不同的文化。據了解,“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阿塞拜疆、伊拉克、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的木卡姆已單獨或聯合申遺成功后,于2005年申遺成功。
讓更多韓國人知道中國屈原
對于中國的端午節和屈原,韓國江陵端午祭委員會的人以及韓國的學者、專家都比較了解,但普通民眾卻所知甚少。記者在周圍的韓國朋友中做了隨機調查,發現學過中文的韓國人知道中國端午節,對屈原也多少有些了解,但沒學過中文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知道中國過端午節,但不知道屈原是誰。一位韓國導游告訴記者,她曾在中國留學5年,當時中國人過端午節是不休息的,但剛剛聽說這兩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中國也開始放假了。在江陵,記者在中國端午節宣傳館門外,也隨機問了幾位韓國民眾,發現他們基本不知道中國的端午節和屈原。
對于韓國人不太知道屈原,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達三博士解釋說,韓國端午文化的核心是祭祀鬼神祈福平安,韓國人不可能祭祀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王達三認為,韓國江陵端午祭的來歷之所以成了一段“歷史疑案”,有兩個原因:一是相對中國而言,朝鮮半島文字記載的歷史較短,造成對端午祭的具體起源沒有文字記載,或記載時語焉不詳;二是中國早期的史書記載大事交往多,而對民俗的影響記載少。王達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現代人的民族國家觀念很強相比,古代人不會處心積慮地把某個歷史文化傳統的起源和傳承等納入到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譜系之下。他認為,中韓端午文化無論差異有多大,韓國江陵端午祭都起源于中國端午節或深受中國端午節影響,或者說端午文化的“發明權”屬于中國,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中韓民眾都能從容看待和接受這個事實,或可有助于化解彼此之間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與糾紛。擱置和平息中韓兩國尤其是網民之間的端午之爭,齊心協力打造和弘揚東亞共同的端午文化,才是當務之急,“窩里斗”只會帶來兩敗俱傷。
這次中國端午節宣傳館的活動給韓國民眾提供了了解中國端午文化的機會。現場有韓國小朋友在學習畫京劇臉譜、制作面人,不少韓國家長還為孩子購買香囊。一位名叫金美玉的韓國參觀者告訴記者:“我以前對中國端午節并不十分熟悉,看了這里的介紹,大致了解了中國端午節和韓國江陵端午祭的不同之處。”記者看到她也為孩子購買了香囊,就問她是否知道香囊的用途,她笑著說:“我聽這里的中國朋友介紹說,香囊可以避邪,消除疾病,所以就給孩子買了一個。”▲
環球時報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