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尚未遲 本報記者 劉 揚
國際油價進入5月份后駛入漲價快車道。盡管全球經濟仍未擺脫衰退陰影,國際油價卻沖破60美元每桶的關卡,近日更連續5個交易日上漲,創6個月新高。而中國上次調整成品油價時(3月25日)紐交所的原油價格為每桶53.98美元,依照現行的國家《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成品油價格似乎已經到了調整的時機。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較前一個交易日上漲1.23美元,收于每桶66.31美元,盤中還一度達到每桶66.47美元。與1月中旬相比,油價已上漲70%以上。這是1999年以來,油價在1個月內的最大漲幅。
這一波油價上漲由多個因素造成。《華爾街日報》29日稱,油價上漲主要受投資者對全球石油需求復蘇的預期推動。而對石油需求復蘇的預期主要來自以下因素:美國、印度和日本當天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均好于市場預期。彭博社29日則分析稱,油價上漲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元當天匯率跌至近5個月來的新低,由于國際油價以美元結算,美元下跌帶動了油價上漲。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29日宣布,維持該組織的產量配額不變,也加劇了油價的漲勢。據路透社29日報道,沙特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對當前油價水平表示滿意,認為全球經濟可以接受每桶75美元以上的油價,并預計油價將在年底觸及該水平。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明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國際油價近期會有一定的調整,但全年的均價仍會低于去年水平。目前,對消費者來講,歐佩克認可現在的價格是一個好消息,油價將不會太高也不會有太大波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管清友說,去年恐慌性的資金業已抽逃,情況再壞也不會超過2008年、2009年冬春之交,同時歐佩克減產保價措施正慢慢奏效,這是油價上漲的長期因素;此外,在國際油價處在30多美元時,國際投機機構囤積了大量原油,影響國際供求,這是油價上漲的間接因素。
據路透社29日報道,針對投機行為在油價上漲中的作用,美國參議員桑德斯28日致信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目前有充分證據表明,最近油價上漲是過度投機所致,而不是由供求關系造成”。他要求該委員會立即采取行動,以保證石油處于合理的價位,特別是將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投行列為投機者,嚴格限制它們從事石油期貨交易,以防止它們在石油市場投機牟利。
與國際油價接軌,是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目標,5月8日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當國際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目前,國內油價調整的條件已經滿足,預期油價上漲的觀點見諸報端,端午節前的漲價傳聞雖已經政府部門澄清,卻仍有人在囤油等待漲價獲利。
不過,劉明表示,“國際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不是油價調整的唯一依據,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定價機制尚未完善,國家還需要權衡經濟穩定發展與石油產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實際操作上難度要比想象中大得多。一名國內石油問題專家也指出,面對國際油價的走高,我國雖然一直在努力實現“成品油定價與國際油價接軌”的目標,但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是政府定價,人為制定資源價格,政府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大家都對政府調價有了預期,所以都在囤油,這使政府調與不調都很為難。他認為,能否形成多元化的市場競爭格局比調不調整價格更重要,應該借擴大內需的時機,推進成品油定價機制和資源價格的改革,因為政府定價機制下形成的成品油價格既無法反映供求關系,也無法反映資源稀缺程度。▲
環球時報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