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明
我最近在讀一本《以自由看待發展》的書,作者阿馬蒂亞·森是印度裔的美國經濟學家。這本書講自由和發展的關系,森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后來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里用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以自由看待發展》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我之所以閱讀它,是因為其看待發展的視角很特別——自由的視角,與目前通行的以經濟發展即GDP來衡量發展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阿馬蒂亞·森被經濟學家索羅稱為“經濟學良心”,其緣由及證據均可以從這本書中尋找得到。森眼中的發展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這種關心人類自由的發展觀與關心GDP增長、關心工業化程度、關心城市化水平、關心技術進步的發展觀形成鮮明的對比,盡管自由是經濟學與市場體制最崇尚的東西,但我們應該能夠從自由的視角中尋找到對社會正義的關注。從森的書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歸納:自由的真正享有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財富的意義只在于它可以幫助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幫助我們實現我們所珍視的自由??梢奊DP增長、工業化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技術進步所起到的只是工具性的作用而不是目標本身。
森從自由的視角看待發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建設新農村”,自由是一種可參考的新視角。像森分析的那樣,GDP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提升首先是擴展人們自由的工具,增強人們獲得自由的可行能力,這些工具只有實現社會效用以后,才會有價值。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講,發展是自由的產物,只有自由的人才會創造,才有創新。奴隸和農奴以及單純出賣勞動力的勞工都沒有什么創造與創新。美國這個國家,為什么一百多年了經久不衰?有兩點值得我們研究,一是它政治上的糾錯能力,二是它科技上的創新能力。這兩點都起源于一個基本的概念:尊重不同意見。第一艘到達北美洲的船叫“五月花號”,上面全是從英國被迫出走的異教徒,他們到達北美洲后,秉承著一個信念,就是保護異端,尊重異教徒。有一本書叫做Who Are We?作者是塞繆爾·亨廷頓,書里講到美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有一條就是支持不同意見,說不同意見的自由才是自由,相同意見是不是自由呢?不是自由。在中國,最難說的是不同意見,但是所有的創新都是不同意見,不同意見才叫創新,所有的真理都是從“謬誤”來的,美國人的糾錯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是從這來的。儒家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講等級和宗法,對后世影響至深。我們的孩子很辛苦,從小就要聽家長的話,到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上了班要聽領導的話,所有的地方都要求聽話,聽話就要扭曲自己,不能自由地發展。
森是從不自由的形式中來發現自由的。他在書中列舉了很多不自由的形式,如饑荒、營養不良、失業、早亡、不能享有醫療衛生保健、不能接受教育、沒有社會保障等。他用可行能力來界定自由,他說自由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包括免受困苦的基本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他還把這個概念運用于對貧困的考察。森的這種思想對貧困研究應該能夠提供一種新思路。從森的定義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推斷:一個社會的成員若沒有享受社會保障、基礎教育、選舉等自由或者缺乏獲取這些自由的可行能力,那么這樣的成員就是貧困的,他是不自由的,他所處的社會也是不自由、不發展的。
有一篇文章叫《中國的殘疾人到哪里去了?》中國有多少殘疾人?八千多萬。咱們看不見他們,他們不在商場超市,也不在劇院和茶館。他們在哪呢?在家里。為什么不出來?他們的心沒有和這個社會相容,這個社會也沒有接納他們。發達國家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它們不設特殊學校,殘疾孩子被放到普通學校里上學。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殘疾孩子從小和正常人一起,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心理很正常;正常的孩子知道群體中有一部分孩子有殘疾,也很正常,于是從小就融入社會了。我們中國有八千萬人受到壓抑,他們沒有被這個社會接納。以此類推,我們國家還有多少下崗工人、失地農民、城市貧民、文盲,有多少同性戀,有多少吸毒的,多少艾滋病患者,多少坐臺小姐,他們都背著沉重的心靈包袱,都缺乏心靈的自由,所以我們的社會創造力不夠。
如何樹立以人為本的信念,如何讓人們心靈獲得解放?汶川地震后發生的事情給我們很大啟示。去年汶川地震有三件事值得思考,一是“以人為本”的政府。第一時間總書記批示,第一時間六十七歲的總理飛往現場,到那講的第一句話是“盡一切努力搶救人民的生命”。他沒有說財產,而是救人,這個指導思想貫穿始終,所以自始至終都是圍繞救人,有時候上千號人,幾十臺大型設備,那么多中外救援人員在一起就為了搶救一個老人。中國人的生命什么時候這么值錢?中國人的生命什么時候得到過如此的尊重?唐山地震死了二十四萬多人,《人民日報》刊登社論說,不能用救災來壓批鄧,當時沒有人反駁。中國歷史上人的生命從來沒有像汶川地震里的生命這么重要過,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反映。二是信息公開,媒體全程、公開地進行報道,這件事體現了對人民的信賴,對民意的尊重,也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三是幾十萬志愿者涌現。志愿者為什么要去救災?中央臺的記者問大連的一個小伙子為啥要來,他回答說:“開始的時候我捐了三千塊錢,后來我看人們那么辛苦,總理那么來回跑,我心里好難受,吃不好,睡不好,要是不到現場去,以后我會后悔?!边@說明志愿者去現場不完全是為了幫別人的忙,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什么需要呢?需要報恩,需要出力,需要盡責任。這就是一種公民意識,它是和責任政府相對應的。當政府對人民負責任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政府尊重。以人為本的進步就是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人的自由會推動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