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國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引領農民走向市場的重要橋梁。近期,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并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發展概況
近年來,五大連池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擺在突出位置,通過抓試點、抓典型、抓規范、抓提高,促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快速發展。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9類81個,其中種植業52個、養殖業16個,其他為建筑、水利、農機、加工、運輸、勞務和營銷等行業。實踐證明,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解決農村經濟結構不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滯緩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辦法和新模式。一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加快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流動,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龍鎮馬鈴薯專業協會有計劃地組織會員到南方開拓市場,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在專業協會帶動下,該村種薯面積達到1.8萬畝,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二是增強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質量要求,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龍鎮開發村棚室蔬菜協會積極推廣應用蔬菜多層覆膜技術,先后引進美國提子、以色列西紅柿等30多個新、奇、特高產優質品種,所生產的棚室蔬菜受到周邊地區的普遍歡迎。三是規避經營風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千家萬戶闖市場,能夠降低產銷成本,提高市場份額,有效抵御市場風險。龍鎮大豆協會由十幾戶實力較強的大豆經紀人組成,這些經紀人每年春耕時節與農戶簽訂大豆收購合同,并向農戶提供生產資金;秋季收購時,農戶可隨時在自己認為大豆價格合理時支取貨款,降低了風險。四是提高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利益調節機制,進一步提高了組織化程度。興隆鄉紅升奶牛協會實行分戶養殖、統一防疫、統一榨乳、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了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解決了飼養技術落后、摻雜使假和部分客商壓價收購等問題。新發鄉德安村惠民大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2008年規模經營土地2 000畝、單產提高50公斤的基礎上,今年經營面積擴大到9 700畝,占全村土地的88%。五是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了、政府有關部門“包”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的諸多難題,形成了服務農民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龍鎮大豆協會和面粉加工協會通過會員之間互相聯保,及時協調貸款300多萬元,為會員解決了燃眉之急。馬鈴薯協會為會員擔保賒購化肥300多噸,解決了春耕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六是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民專業合作社廣泛聯結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同享機制,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新發鄉永和村柞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蠶業交易市場,增加了蠶品交易額,提高了蠶業效益,由過去蠶農分散經營、價格完全掌控在客商手中,轉變為以協會為中介、客商與會員的公平交易,僅蠶業一項每戶年均增收8 000元。
二、存在問題
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部分干部群眾對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和效益缺乏足夠的了解,一些合作社成員在行動上不熱心、不積極。二是帶動能力弱。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在初級階段,規模小,實力弱,加之一些合作社帶頭人文化素質偏低、市場適應能力不強,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作用不突出。三是利益聯結不緊密。較為成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在牽頭組建人贏利、成員受益的前提下組織起來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四是管理不規范。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與服務涉及多個部門,出現了管理服務職能交叉和缺位現象。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范,不按章程和制度辦事,沒有建立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
三、推進措施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廣大農民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主創辦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伴隨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發展的全新市場主體,是對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豐富和完善,是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制度創新。必須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落實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發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市場環境,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解決家庭經營“兩個不能有效對接”,即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不能有效對接、分散生產與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不能有效對接的有效途徑。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不健全、農戶居住分散、農技推廣難度大的情況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過程中,可以把最新的市場信息和技術成果帶給農民,彌補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社會化服務滯后的不足。為此,必須從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關心和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二)加強宣傳,營造氛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充分利用電視臺、電子政務網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推廣典型經驗,編印宣傳資料,努力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工商、民政等部門要有計劃地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及會員進行專題培訓。要注意培養和樹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有計劃地組織典型為其他合作社作經驗介紹。積極組織鄉村干部和合作社負責人到外地考察學習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經驗,學人之長,為我所用。
(三)加強管理,規范運行。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更需要合作社健全組織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對現有的合作社,符合條件的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完善提高;條件具備的合作社要與其他專業合作社或企業開展合作和聯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擴大合作基礎和生產經營規模,形成合力闖市場;不符合條件的,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該解散的解散,該重組的重組,有營業收入的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搞好清算;今后,應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社內部管理,引導合作社健全《章程》、財務會計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民主控制制度,規范合作社的運行程序。要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培訓納入規劃,安排一定經費,分層次對基層干部和會員進行培訓。
(四)強化扶持,搞好服務。市里要設立專門的領導協調機構,堅持因地制宜、多種形式發展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依托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合作社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農、林、牧等有關部門要對本行業的合作社進行指導和服務,財政、工商、稅務、金融、交通等部門要主動配合,為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農業部門要及時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村政策、產業布局、市場信息、優良品種以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等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等服務。農業、發改委、財政等部門要積極向上申報爭取合作社建設項目,為合作社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支持。金融部門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給予貸款支持,農村信用社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解決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問題。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的優惠政策。
(五)抓好典型,示范帶動。抓好試點對于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選擇運作較規范、經濟效益高、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從制訂章程、完善運營機制、健全各項制度等方面進行指導,引導合作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要按照“積極引導、因地制宜、形式多樣、逐步規范”的原則,推動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提高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整體水平。□(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