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濤
一、企業財務會計的改革與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經濟體制的轉換穩步向前推進,實現了突破性轉變和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適應社會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核算、管理模式。回顧它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種模式: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嚴格的會計核算模式。上世紀50、60年代到80年代初,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的會計核算受政府政策、經濟制度的制約,有較嚴格的條條框框限制,基本上沒有自我發揮的可能性。企業的資金管理制度嚴格遵循專款專用原則,嚴禁不同類型的資金互相占用,生產資金和建設資金分別籌劃、運用和管理;國家投資按“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兩項分列,分別代表國家對企業在固定資產及流動資產上的投資;企業與國家的利益分配,實行利潤留成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地方、企業按比例分成的辦法;成本計算采用將管理和攤銷費用列入產品成本中的完全成本法核算,按計劃數與實際數對比以達到對企業進行考核;按歷史成本的原則核算;以上這些政策和核算辦法,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為促進國家經濟和企業的后續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會計核算在計劃經濟這個大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一整套嚴格、規范、單一的模式,在特定時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二)過渡時期的會計核算模式。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隨著1992年“兩則”、“兩制”的發布,完成了我國會計模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從政府政策看,擺脫傳統理論條條框框的束縛,利用一切手段發展經濟,從經濟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允許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甚至部分外國企業同時存在,同時,允許對國有企業的資產采用租賃、承包、拍賣、破產等形式來促進國有資本的流動,不同所有制之間的互相參股和投資也被開禁。這一階段的會計核算采用了工業先進國家一直使用的“資產=負債+權益”的平衡公式,而拋棄了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采用的“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的平衡公式;精簡了原來的報表體系,重新恢復了“資產負債表”的稱謂,并以在工業國家通用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現金流量表)為主要報表體系;貫徹謹慎性會計原則,允許采用加速折舊、計提壞賬準備、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逐步與國際接軌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嘗試,建立了企業資本金制度和資本保全制度;恢復了建國初期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調整了企業成本費用開支的范圍。會計核算技術由手工會計向電算化會計過渡,改變了傳統會計核算的手段、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減輕了會計工作量,使會計人員從大量煩瑣的會計核算為主轉入會計管理為主成為可能。
在過渡階段,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全面清產核資、對計劃經濟時期因體制問題形成的不良資產進行了剝離,通過股份制改制,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甩掉包袱,輕裝上陣,提高企業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能力。部分企業在這一階段進行股份制改制,完成了國有股退出,體制的變更積極促進新準則、新制度在公司制企業的全面實施,我們的會計核算和管理也在變革中重新定位、發展,全面提升會計核算和管理的整體水平,隨之形成了初具公司制模型、適應市場經濟的會計核算模式,會計的管理職能在企業變革的關鍵時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引起了企業的全面關注。
(三)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核算模式。步入新世紀,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會計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國會計改革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十分重視與國際慣例接軌,特別是2007年新準則的下發與實施,從內容上看已經與國際會計慣例非常接近。引入利得和損失、資產組及資產組組合、公允價值的概念,對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業務的核算更符合商業實質,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更符合配比原則,重新規范了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規范了職工薪酬所涵蓋的內容,要求投資性房地產須單獨列報,規定了未來棄置費用的會計處理,明確計提的固定資產減、無形資產、商譽等的減值準備不得轉回,政府補助全面采用收益法進行會計處理,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等等,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全面趨同。但是,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制度,在內容和具體條款等方面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不少差距,如我國現已頒布的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只涉及16項內容,在會計準則的具體條款上限制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多數無形資產在財務會計中無法反映,壞賬準備金計提方式單一、計提比例偏低等。
二、企業會計未來發展趨勢
21世紀我國會計將朝著與國際慣例接軌、會計信息化建設、開放會計市場、開辟新的領域、信息披露規范化、會計報告多樣化、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進行會計理論創新等方向發展。其中尤為突出的特征是會計信息化建設,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步入知識經濟、信息社會,信息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現對會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必須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變化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經濟管理和決策對會計工作的需要,會計也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和作用,這就必然要求會計應積極改革現有的核算技術,加快信息化建設。會計是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為經濟管理和決策服務的,會計發展的歷史規律告訴我們:每當人類歷史發生一場社會政治經濟大革命的時候,必然引發會計領域的深刻革命,展望未來,為更好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的需要,我國會計還應在諸如網絡會計、綠色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實證會計、會計法學、決策會計、比較會計、行為會計等方面加強研究,積極探索適應我國特色的會計領域,更好地發揮會計在我國社會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對于我國會計改革和會計行業的發展來講,挑戰與機遇并存,但從長遠看,發展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有持續、穩定增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環境,有20多年的會計改革和10余年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標準、審計準則制定經驗,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通過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強化會計監管以及全國廣大會計審計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國會計業能夠經受得住考驗,能夠抓住加入WTO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使我國會計審計工作和管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