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洲
一、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一次重大決策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國已經開播省一級的鄉村廣播共有13家。從2003年陜西農村廣播創辦算起,與其他類型專業廣播頻率相比,鄉村廣播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說到底,這些都得益于近年來中央連續幾個惠及億萬農民的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和其他惠農政策的不斷實施。換個角度考慮,是時代呼喚鄉村廣播。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當然也是在農資市場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黑龍江有全國最大的農機大市場——黑龍江省汽車農機大市場;黑龍江有東北三省一區最大的復合肥料生產企業——黑龍江愛農復合肥料有限公司;黑龍江還有現代化耕作水平在全國最高、糧食單產在全省遙遙領先的黑龍江農墾總局;黑龍江還有農民追隨了20多年的唯一的對農廣播節目——《農村天地》……這些令人羨慕的優勢隱含的正是對媒體發展至關重要的目標聽眾群體和潛力巨大的廣告市場,也給一個即將誕生的媒體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2007年10月8號,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熱中,在從中央到地方的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我省第一家專業對農廣播電視媒體——黑龍江鄉村廣播正式開播了,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也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抉擇,一個堅決站在農民一邊的新媒體一亮相就受到了如潮的好評。黑龍江鄉村廣播還是目前東北四省覆蓋人數最多、技術裝備最先進的鄉村廣播電臺。
二、準確定位決定發展思路,決定未來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根本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圍繞這些核心內容,筆者認為鄉村廣播應該做如下定位:
(一)聽農民的話,實現農民的話語權
有一段時間,媒體曾經進行過一次范圍很大的討論:就是新農村建設,到底誰更有發言權?是政府,基層干部,學者,還是農民自己?筆者認為,在不違反國家整體規劃與目標的前提下,多聽聽農民的意見應該是第一選擇,畢竟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堅定的支持者、參與者,是主體力量,農民也將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大的受益者。
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果斷做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偉大決策,作為媒體,應該派記者深入百姓家中,深入田間地頭兒,用自己的職業敏感探尋“三農”的新變化,第一時間將“三農”的新氣象傳遞出去:看看各地的新農村建設走沒走樣,各地有哪些開拓性做法,農民是否滿意,為什么不滿意;把話筒遞給農民,或者把農民請到我們的直播間,媒體與農民互動,賦予農民合法、充分的話語權,從而引導新農村建設沿著健康、快速的軌道向前推進。
(二)說農民的話,形式要為內容服務
新聞的呈現方式往往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傳播的效果。“說農民的話”并不是讓主持人或記者說老百姓的土話、方言,而是把農民的所思、所想、所愿通過適當的方式呈現出來。
黑龍江鄉村廣播開播已經快兩年了,不少聽眾甚至是內行這樣評價:這個頻率很洋氣。這樣的評價也折射出新時期龍廣人緊貼“三農”并跳出“三農”辦廣播的清晰思路。
在欄目設置上,鄉村廣播緊貼新形勢下農民的需求,《農家樂子》、《信息大市場》、《法制時空》、《農村天地》等欄目,都以農民的視角作為內容的基本核心,播農民之想說,想農民之所想,供農民之所求。
(三)替農民說話,監督和關注要適度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媒體承擔了過多的公眾期待。有些受眾甚至認為媒體就是老百姓出氣、解決問題的場所。但是媒體不能包辦一切,媒體行使的只是溝通和輿論監督的職能。
新農村建設在我國乃至國外都是一個新鮮事物,可以參考、借鑒的經驗少。為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媒體要重點監督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新農村建設中“左”的問題。我省某縣一個貧困村,不去著力解決老百姓的吃飯乃至致富問題,而是好大喜功,東挪西借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給農民修起了全磚的院墻,農民稱這樣的工程是“新農村的墻,舊農村的房”,導致百姓誤解了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喪失積極性并產生逆反心理,諸如此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傷了農民,害了自己。
2.新農村建設中“右”的問題。一些鄉鎮往往只注重維護鄉鎮干部甚至是幾個干部的利益,把有限的積累用在了翻蓋辦公樓、購買小轎車和其他豪華辦公用品上,個別地方甚至挪用上級下撥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農民不能共享國家的優惠政策,心氣不順,導致干群關系緊張。
3.新農村建設主次不分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指導方針中,其首要內容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招商引進項目也好,工程建設也好,最終目標是“鼓起農民的錢袋子”,建設富裕、和諧、生態文明的新農村。縣和縣、鄉鎮與鄉鎮、村與村的情況都不一樣,各地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導致主次不分。
4.給企業搭臺,實現媒體、企業與農民三方共贏。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鄉村臺曾經策劃了一次“賣白菜”行動,農民手中上百萬斤白菜不到一個月就找到了買主,還賣上了好價,一家大型餃子加工企業臨時調整進貨渠道,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消化了農民手中積壓的大部分白菜。一時間,媒體和涉農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成為受眾的美談。
“十一五”期間,許多商家都把企業的經營重點向農村轉移,汽車下鄉、家電下鄉等全國性的促銷活動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隨著我省“公路村村通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不斷推進,加之農村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一個新興市場雛形已經初步顯現。農民是普天下的衣食父母,更是對農媒體的衣食父母,媒體只要“為農民服好務”、“為農資企業服好務”,它就必將會在新農村建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位置,它也必將在未來的農村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