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明
“高速運轉的信息化時代,除了帶給青少年快速的信息,還給他們帶來太多的迷惘,太多困惑。人們不禁總是在問: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青少年又怎么了?他們動輒出走、動輒自殺,他們承載了過多的負擔:升學、就業、戀愛等等,是教育出了問題還是青少年自身出了問題?”總結中不難發現,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復雜,其中包括:學校里開展的法律以及心理方面的課程收效甚微;中國家庭特殊的結構,家長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束手無策;因為青少年自身不具備必要的法律常識、健康的心理、最終導致一些極端的悲劇性事件發生。然而,現實中針對青少年法制教育方式存在的實際問題有:方法比較單一、宣教單向、受眾被動、資源整合不夠、相對脫節等。
一、創辦青少年法制節目的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包括法律素養的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其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這類犯罪嚴重影響到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學者指出,青少年犯罪與環境污染、販毒吸毒已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如何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司法部門乃至全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各類大眾傳媒都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把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而“電視媒體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眾傳播媒體,將電視媒體作為青少年媒體素養教育的實施主體和樣本,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開展媒體素養教育,不僅能增進青少年的學習成長,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寬闊快捷的交互平臺,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從事青少年節目和法制節目的電視工作者應發揮優勢,聯手打造青少年法制節目,針對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和成長特點,制作播出能讓青少年提高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法制節目,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青少年生活在成人為其建立的相對規則的環境中,被置于學校和家庭的監護之中,因此,青少年與成人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里,缺乏表達思想、表露自我的機會。強烈的成人欲、學習的枯燥和青少年時期必然出現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覺生活的壓抑、內心的彷徨。在豐富多元化的社會,利用各種形式和渠道大膽地釋放自己、展示自我已經成為今天青少年的普遍愿望,他們因自己的才華和形象能夠展現在大眾之前而獲得了自信心和感到了快樂。青少年身邊的環境豐富多彩,這使他們的眼界更開闊,思想更活躍,也敢于打破規范的約束,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是喜歡求新、求奇、求異;喜歡擁有自己的觀念,敢想敢做,勇于實踐,熱衷于追求新潮,他們對社會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著濃厚興趣,很容易投入其中。
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從中啟迪家長、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思考: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青少年的心靈家園,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引領他們健康成長。
二、運用全新的理念創辦青少年法制節目
縱觀目前各電視臺的節目,法制類節目常見,但其中涉及青少年犯罪的則都是從案件本身予以關注,至于導致其犯罪的深層原因卻少有剖析,一些節目中說教式的嘉賓點評很難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其余和青少年有關的節目都集中在少兒頻道,內容則主要以娛樂、科普為主。如何讓節目被青少年接受這類節目是必須引起重視。這要求我們在正面宣傳的受眾定位上,多考慮年輕人的視角與感覺;在傳播的內容上,緊貼他們的生活實際;在訴求風格上,多以他們的眼光去捕捉新聞、看待事物。要淡化灌輸、淡化說教、淡化官氣,力避大而無當、高而不及的宣傳模式,在平視中實現啟發引導、教育、整合的功能。
筆者認為,在此類節目制作中,要摒棄長期形成的正面報道不食人間煙火、可敬不可親、可愛不可學的僵死模式,更多地體現人文精神,見物、見事、見理,更要見人。多關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和生共榮;多關心普通人和困難人群的生存狀態,與之平等交流,體現關愛之心;多關注典型事件、重大事件中人的命運,將人文精神傾注于正面宣傳報道,體現人的關懷、人的情愫、人的精神力量和人的力量。
突出個性,彰顯風格。要用豐富的色彩和個性來反映生活。節目時尚、靚麗的包裝、獨特的敘事方式、與眾不同的觀點才能不斷給節目注入新的生機。
三、充分重視此類節目的社會效益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科學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覆蓋面廣、信息量多、感染力和時效性強的優勢,堅持真善美,反對假惡丑,積極營造輿論氛圍,使青少年價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導價值觀之中。做到了這一點,電視傳媒也就真正成為傳播社會共同價值觀最重要、最高效的載體,這應該是更高層次的效益吧。
以“公益援助”為切入點,用真實感人的故事為說理載體,透徹嚴謹的剖析問題實質,虔誠的為青少年的成長護航。相信,這樣的節目一定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而這種無形的效益,必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一個頻道乃至一家電視臺在觀眾心目中地位。
四、此類節目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別的重視。中國在這方面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然而近年來,作為新聞媒體,在對未成年人進行采訪報道的時候,卻屢屢發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對未成年人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方面的侵害。
所以,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觀念,學習掌握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知識十分必要。這樣,將會促進新聞從業人員更好地做好有關未成年人的采訪報道,使新聞媒體的信譽度更高,法制性更強,也能進一步營造保護未成年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編輯/永安)